意识对物质的超越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1134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的推理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依据,推出未知的知识。抽象是以已有的具体认识为基础,进行对比和简化,得到抽象的结论。演绎是以已有的抽象认识为基础,得到具体的结论。演绎的时候人把抽象认识对应的范围扩大,让抽象的结论不仅与已有的具体认识对应,还与未知的具体事物对应,与所有具有特定条件的事物对应。这种由已知到未知的联想是举一反三。

孔子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的“不复”,是指老师明天就不教你了,而如果没有理性的预测和创新,整个人类文明都不再有明天了。创新是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

当然举一反三是认识的第一步,认识的过程应该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果只是大胆假设,而不小心求证,就会盲目轻信和走极端。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大胆的举一反三,又怎么能求证呢?不敢假设或不善于假设都是很有害的。

前面的定理指出,联想加辩证对应是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主要来源。或者说,意识对物质的超越主要有两个来源:联想和演绎。演绎是辩证对应关系的应用。

联想是神经系统的自发变异,猜想、设想和想象都是联想,有感性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社会的进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想象力

演绎是理性的意识加工,加工的结果是意识,不是物质,可能具有客观性,也可能不具有客观性。如果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有客观性,对人有益,那么这种意识加工的方法也具有了客观性,是正确的加工方法。人可以运用这些正确的方法得到很多意识,这些意识是对物质的超越。意识的创造性就是意识对物质的超越。归纳、还原、演绎和分析的这些思想过程和成果不断复杂有序化,就形成了人类的全部知识

人们在决策之前,总会设想一些方案,并预测每一个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这个过程叫仿真。没有预测,人类全部的认识活动就都没有意义了。仿真的过程完全发生在意识世界中,每一个意识都具有或然性。意识对物质的这种超越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判断仿真是否有序的标准是看这些仿真是否具有预见性,预见性是一种客观性。不过,很多不客观的意识也可能对人有益,例如艺术和宗教。

意识能形成一个独立于物质的意识世界。我们的深思熟虑或胡思乱想都是在这个世界中的体验、创造、计算或抉择。海德格尔所说的“生活体验”主要指对这个主观世界的体验。例如,对死亡的体验完全是人的想象;惊吓和恐惧来自对威胁的预测。

预测是人的思维定式,预测就是作出各种假设。开车时一看到小孩,就会想到他会不会突然跑过来;一看到青年男女在一起说话,就会想到他们可能谈恋爱、结婚。人既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也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完全不同,客观世界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地点上的任何事情都是唯一的,主观世界总存在多种可能性,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矛盾的。

有时对很多利益我们只需要可能性,而不总是需要现实性。例如,自由意味着做各种事情的可能性,事实上很多事情你都做不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渴望自由。而且我们渴望很多自由,如人身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婚姻自由、市场交易自由、职业选择自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