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怎样才能创新呢?靠举一反三。人们总把走极端看作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实际上走极端是一种很正常也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因为走极端就是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必然导致走极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月晕效应”,是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提出美即好效应: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以偏概全是人的基本认识方式,是简单化原则的应用。要全面了解一个人很麻烦。人的某一品质与他的其他品质之间有两种关系:一致和不一致。如果一致,那么我就没有必要获取更多的经验;如果不一致,我就必须获取更多经验。意识的简单化原则让我避免获取更多经验,于是就假设我所了解的对方的某一品质与他的其他品质是一致的。以偏概全允许意识的外延无限扩大。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我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和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 End Rule)。这条定律基于我们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我们对一项事物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这也是以偏概全。
主观运动总是不断地超越客观又不断回归客观。不回归客观是不对的,多疑、谣言就是不回归客观;不超越客观也是不对的,多疑、谣言等现象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人们总是对那些多疑的人说:“你不要多想”,其实不多想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超越客观,关键是在超越客观之后要回归客观。
在现实生活中,盲目轻信与不敢假设或不善于假设的问题都存在,但是盲目轻信的错误容易被人注意到,人们经常会批评和嘲笑那些走极端的人。而不敢假设或不善于假设的问题不容易被人注意到,这种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思进取,显得很老实本分,四平八稳,处处逢缘。他们不走极端,而且似乎很有资格嘲笑走极端的人,但实际上他们对社会发展可能有更大的危害。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决策,决策的过程包括提出方案和优化方案的过程,很多讲决策的书都用大量的篇幅讲优化方法,但对于提出方案的过程则一笔带过。提出方案需要创新,创新比优化更重要。
我们在批评和嘲笑那些走极端的人的时候,不要忘记走极端的好处,忘记这种好处也是一种走极端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科学、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都要鼓励创新,最大限度地容忍走极端的行为,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惩处那些不思进取的人,让他们知道不创新就没有出路,这样可以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就没人嘲笑别人走极端了。
走极端是一种演绎错误,但这种错误的原因一般不是来自演绎过程,而是来自大前提和小前提,即来自抽象和还原。例如,峰终体验好就认为一个商场各方面都好,这是大前提的错误;认为乌鸦是屋子的一部分,于是爱屋及乌,这是小前提的错误。
相对来说,大前提更容易出错,因为归纳无法证实。大前提来自理论,理论发展水平是人类文明水平的标识,人类文明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小前提的对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与理论发展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