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的定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982 次浏览 | 分享到:

联想和回忆是自由的条件反射,理性思维是按照规定的方向,即按观念的方向进行的联想。

定义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或自觉)是按照观念确定的方向进行的联想。

条件反射开始于归纳,归纳的对象是有限多个相同的联想,条件反射是重复这有限多个联想中的一个。观念产生以后,观念被当成无限多个相同关系的共性。演绎是重复无限多个关系中的一个。由有限多个关系到无限多个关系的变化也是联想。

演绎的规定方向来自大前提和小前提。大前提来自归纳,小前提来自还原。如果A→XB→XC→X,且ABC都有a的特征,那么经过对比得到结论:在ABC的条件下,存在a→X。然后,按照简单性原则,忽略ABC,保留a→X,这是抽象,抽象是对比加简化,抽象关系产生共性关系。如果P也具有a的特征,将aP进行对比归类,于是联想到P→X。这是演绎,演绎过程是对比加联想。

定义:演绎是从抽象关系到具体关系的推理过程

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第一天有铃声,有食物,第二天、第三天都有铃声,且有食物,经过对比狗发现这三天都存在铃声与食物的对应关系。然后按照简单性原则忽略第几天,保留铃声和食物的对应关系,这是抽象形成的大前提。当第N有铃声时,与上面的结论对比和归类,形成小前提,然后联想到食物,这是演绎。

所有的观念都是关系的共性,逻辑是所有推理过程的共性。逻辑学没有一个确定的外延,人们经常把逻辑学以外的一些关系当成逻辑,如果违反了这些关系,就认为不合逻辑。例如,有人认为主动搀扶摔倒的老人不合逻辑。逻辑学把一些最常用的关系找出来,并规范化,便于人们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关系是人为设定的关系。

预测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无任何根据的猜想;第二种是类比,根据过去的经验,联想到未来会有相似的经验;第三种是演绎,根据已有的观念演绎出与未来有关的具体结论

显然,第一种预测方法的成功率很低。第二种也比较低,人们往往有很多相反的经验,于是会产生相反的预测,只根据经验无法判定相似关系的可信度。第三种预测方法成功率最高,被称为科学的预测方法。观念表示共性,所以观念比经验稳定,经过检验的观念成为真理,更加稳定。同时,真理具有逻辑统一性,不容易产生相反的预测。

  唯物主义认为,分析判断如“一切物体都是有广延的”不提供新知识,因为“广延性”原本就包含在“物体”这个概念里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切知识都是主观的,都是某个具体的人的头脑中的知识。所谓新知识就是指这个人头脑中原来没有的知识。“物体”这个概念具有多种属性,这是客观的。但每一个人对物体的认识是主观的,可能不全面、不正确。从客观上来说,“广延性”的确原本就包含在“物体”这个概念里了。但对于某个人来说,“广延性”不一定包含在“物体”这个概念里,他的认知模型有一个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分析判断是可以提供新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