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物质的定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7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2 | 47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存在这个概念似乎比物质和意识更基本,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所有的存在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所以存在这个概念需要用物质和意识来定义。存在无助于物质和意识的定义。

定义:存在是物质与意识之和。

不存在是对存在这个概念的否定,这种否定只能在主观世界里发生,是一个思想过程,所以不存在是一种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存在,所以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

本来所有的存在都是意识,但各种存在的性质不同,我们把具有异己性的存在称为物质,于是意识当中就不再包含物质了。存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意识。意识(主观世界)是物质之外的存在。但这不是意识的定义,因为存在这个概念必须以意识为基础才能定义。如果用存在定义意识就是循环定义了。

4.客观性的来源

4.1的客观性

所谓主观性就是主观事物的性质。例如,人的感情多变,喜怒无常,这种性质是一种主观性。边际效应就是情感变化的规律,是一种主观性。主观事物的产生不都是随意的,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系统,它的运动必须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作为主体的各种思想产品都具有主观性,这些主观性都是由主体自身的客观性决定的。

人的各种器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决定了人的很多利益和需要的内容和变化规律。所以很多主观事物的产生具有异己性,也就是不得不这样想或不得不这样做。尤其是人的本性、利益和需要具有客观性,不是可以随意编造的故事和工具。人可以随意想象,但想象的内容受自己的生活经验限制。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有主观事物都必然具有客观性。主观世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作为一个系统,它自己的运动具有异己性,所以人很难正确认识自己。

但也有一些意识具有随意性,例如我在家里想坐着就坐着,想躺着就躺着,想思考就思考,想放松就放松。所谓随意性就是意识的内容符合人的愿望。其实人的愿望和其他各种意识的产生都有必然性,只不过其中总会有些意识与愿望矛盾,有些与愿望统一。那些与愿望统一的意识就表现为随意或叫自由。

不同的主观事物的客观性大小不同。主观世界当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比较大的客观性,其他主观事物的客观性小得多。例如,意见、态度、情绪等的客观性很小。

4.2约定俗成

异己性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客观物质环境,一种是他人。对于主体来说,他人的存在是一个客体,他人的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社会主要指他人和他人的实践。语言是人发明的,字的读音和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但这种人为创造的东西不能随意改变,具有异己性。我必须服从他人的约定,或让他人服从我的约定。

弗雷格说:“如果二是一个表象,那么它首先只会是我的表象。另一个人的二的表象已经是另一个不同的表象了。这样我们也许会有几百万个二。”(G.弗雷格,1998:44.)弗雷格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认识会不断客观化,不客观化就会影响我的利益。例如,卖菜的人说两个土豆一块钱,而我把三个土豆的数量当成二,给完一块钱拿走三个土豆,卖菜的人肯定不让我走。在这种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当中,人的认识就可以不断客观化,最后大家都遵循共同的约定。

4.3稳定性

稳定性是一种异己性。很多主观事物是经常变化的,我们经常会忘掉一些事情,或者经常心血来潮,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例如,我们可以设想人能飞起来,像哈利波特或孙悟空。但我们每天睁开眼总是看到人们在地上一步一步缓慢地行走。这种经验总是很稳定,这种稳定性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于是这种稳定性称为客观性。

人需要稳定的意识,一会儿一变,朝令夕改,显然不利于实践。稳定的意识往往有助于预测和决策,能增大人的利益。于是人们就不断地在不稳定的意识中寻找稳定的意识,当某种意识比较稳定的时候,人们就说这种意识具有客观性。

例如,我今天看到一座房子,明天、后天还能看见房子在这里,这个稳定的认识就被称为是一个客观的认识。很多感觉是持久不变的,例如对桌椅,日月,山川等的感觉。我们设想这些不变的感觉来自不变的载体,于是法国唯物主义者就把我们设想的那些不变的存在称为物质。

如果我看到的房子一会儿就消失了,那么我就会感到不安,继续去寻找稳定的意识,然后把不稳定的意识变成稳定的意识。例如人们创造出一个大气层光线折射原理,解释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和消失。这个原理是人造的,是稳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房屋的出现和消失从不稳定的意识变成了稳定的意识,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必然出现海市蜃楼。

5.主观性的来源

5.1认识必然有偏见

经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相互作用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改造过程。改造之后的产物失去了部分客观性,得到了部分主观性,所以经验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实事求是就是用直接经验检验真理。既然经验有主观性,为什么还用经验来检验真理,而不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真理呢?因为做不到,直接经验是我们所能用的最客观的事物。

镜子里的你总是看着你,似乎从来不看别处。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认识方法导致有些事物我们必然看不到,我们的认识必然有偏见。要想让认识客观化,要想找回这些错失的东西不能只依靠实事求是,还要依靠想象和主观的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