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说:“哲学上的若干基本概念是很难定义的,例如:物质、有、存在、无、非存在。这几个概念貌似简单而直观,无人不了解。但事实上,自哲学诞生以来的几千年,这几个概念始终说不清楚。一直没有公认的定义,因而历来聚讼纷纭。”(何新,2019:7)
现代物理学对于物质概念的一般定义是:物质是质量的空间分布,是某一有限质量在某一有限空间内的瞬时态分布。(何新,2019:9)这里所定义的物质显然不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哲学意义上的物质包括一切客观存在,不仅包括有质量的物质,也包括没有质量的物质。例如光,能量,信息,结构等。从哲学上说它们都是物质,因为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的。
现代物理学以抽象的能量本体消解了机械论狭义的物质概念。根据量子力学创始人波尔的观点,他认为物质在宇宙中以能量波的形式存在。这种“函数波包”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坍缩”成粒子,发生坍缩的位置是不确定的。这种定位不确定的物质能量波变,就是量子。量子力学认为,当观察者不存在时,所谓物质仅是一种虚拟的数学概念,即“函数波包”,不具备任何物质实体的特征,只能用一个波函数去描述它。(何新,2019:9)
何新没有对量子力学的物质定义进行批判。其实这个定义没有超出客观实在的范围,所以从哲学上说没有任何新意。因为函数波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它的坍缩和弥漫都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坍缩,在另一些条件下,一定不会坍缩。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表现为粒子,在另一些条件下必然表现为波。这些表现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都是异己性的表现。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法国《百科全书》学派或叫启蒙学派)曾经断言,哲学唯物主义可以终结一切哲学和宗教问题。他们认为,物质是一切表象的载体,是客观实在。物质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存与亡,只是物质具体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物质是第一实体也是唯一实体。宇宙中除了物质和运动,什么也不存在。不需要假设上帝或者任何神的存在。他们认为人的生命也是物质现象以及物理的机械现象,人是机器(自动机——拉美特里语)。(何新,2019:8)
法国唯物主义者这个定义存在严重问题。首先,说“物质是不能被创造和消灭的”,这种观点不对。很多过去认为不会变化的物质都会变化。不仅所有物质的形态会变化,甚至物质本身会消失。科学家发现,当物质消失的时候,物质会变成能量,科学家认为物质与能量的总和守恒。于是物质的定义可以以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为基础。但是后来这个基础也被否定了,物质是可以创造和消灭的,正反粒子相撞后会同时湮灭。而且宇宙大爆炸是创造物质的过程,宇宙大爆炸前后,物质能量的总和肯定变了。
其次,如果说宇宙中除了物质和运动什么也不存在,那么虚空是不是物质?虚空显然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说物质是客观存在,那么虚空也是物质。但虚空不能产生表象,不是表象的载体,如果物质是表象的载体,那么虚空就不能被当成物质。虚空与物质和能量的总和又有什么关系呢?虚空与物质能量之间的转化是物质的创造和消灭还是物质形式的转变呢?
第三,说物质是表象的载体,那没有表象的时候,物质存在吗?如果没有表象也有物质,那就不能用“表象的载体”来定义物质。说物质是客观实在,那什么叫客观?什么叫实在?虚空一定不实,但虚空一定存在。所谓“观”的意思是观察,就是看。看是一个动作,这个动作一定有主体,任何观察都一定是主体的观察。因此客观是以主体为前提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法国唯物主义者完全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企图摆脱主观视角定义物质,于是无法自圆其说。王东岳说:“客观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一定是从属于主观世界的。哥德尔提出过一个不完备性定理:“任何一个足够强的一致公设系统必定是不完备的,任何相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相容性。”由哥德尔定理可以推出以下定理。
定理:客观世界必定是不完备的,客观世界的相容性只能用主观事物证明;主观世界也必定是不完备的,主观世界的相容性只能用客观事物证明。
第四,如果“实在”是实际存在,那么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存在?实与虚对应,存在与不存在对应。如果虚、实、存在、不存在这些概念还没有明确,就不能随便用它们来定义物质。
总之,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这个物质定义有很多致命缺点,不能成立。
列宁提出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列著作选读· 哲学,1988:188)列宁的定义也有严重问题。
首先,列宁的定义也有“客观”和“实在”这两个悖论。其次,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被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那些不能被我们的感觉复写、摄影和反映的东西是物质吗?第三,你怎么知道物质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你知道它具有这样的性质,就说明你对它有感知。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我们无法观察到的物质真的存在吗?其实那些物质完全是我们根据已有的感觉经验进行推理想象出来的。如果否认这些物质的存在,那么我们的认识就会自相矛盾。所以承认那些物质存在完全是为了解释世界的理论需要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是真的存在。为了解释世界的需要,人们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设,例如上帝创世,女娲造人等等,其中大部分都被推翻了。所以人的视野之外存在物质的假设也应该受到怀疑,如果不怀疑就违背了理性的原则,也违背了马克思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所以列宁的定义是错误的,列宁把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定义为物质,这种物质只能是一种需要怀疑的假设,不具有先验的客观性。
上面两个唯物主义的定义当中最大的问题是只知道在客观世界里寻找答案,企图摆脱主观视角。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是不完备的,客观世界之外还有主观世界,只有跳出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才能找到物质和其他重要概念的完备准确定义。定义是人下的,下定义这件事情是人的主观活动,所以下定义必须以主观事物为基础。任何想在摆脱主观事物的条件下给物质下定义的努力都不可能成功。主观世界作为一个系统也是不完备的,我们必须承认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给物质下定义的唯一基础是意识,因为只有意识当中的很多概念是先验的,是不需要定义的,或者是可以用感觉、情绪等意识来定义的。例如,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叫冷热,我可以让他摸一摸冷水杯,同时对他说:“冷”。然后让他摸一摸热水杯,对他说:“热”。这样他就知道冷热的概念了。这些概念必须用感觉、情绪等意识来定义,不可能也不需要用其他概念去定义。什么叫饥饿我自己知道,不需要下定义。高兴、悲伤、愤怒、舒适等感觉和情绪都不需要用语言和概念来定义,但可以用这些感觉和情绪来定义其他各种概念。这些意识是先验的东西,是理论的基础,是定义其他各种概念的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除了这些意识概念之外,没有其他概念能够作为定义各种概念的基础。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也有这个意思。还可以说我思故世界在。
给一个概念下定义的过程就是用其他概念来说明这个概念。下定义这件事情本身是一种思想游戏,是主观世界当中的一种运动变化。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主观世界当中,所以任何定义都必须以主观事物为基础。列宁以感觉感知为基础来定义客观实在,可见列宁也只能以意识范畴的概念为基础给物质下定义,离开意识范畴的概念列宁也没办法给客观实在和物质下定义。
何新反对上面对于物质的两个唯物主义定义,但是他犯了另一个错误。何新说:“唯物论所理解的精神和理性仅仅限于动物与人类的感知和认知,以及人类的心理学现象等。它根本无法理解超越人类之上的宇宙理性的问题,即康德和黑格尔所意识到的宇宙存在本体所具有的先验理性结构的问题。”(何新,2019:8-9)何新说的这种先验的角度是错误的,人类不是上帝,不可能从先验的角度认识世界和定义物质。定义是人下的,人类只能以意识为基础来定义物质。先验理性既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可以产生抽象的理性认识,只有来自于人的这种后验的理性认识有价值。
我们每天都看到、听到很多事情,构成我们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是逻辑推导的结果,是感觉器官直接得到的。它们可以作为逻辑推导的小前提。直接经验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个来源必须被当成本原。我们不得不从这个来源获取直接经验,不得不使用这些直接经验进行逻辑推理。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1章1.3.3节提出了一个唯物主义第一定理(客观决定论定理):意识的异己性来自于意识之外,人的认识必须服从这种异己性。
前面有墙,你硬往前走,脑袋上会撞一个包,很疼。如果你用手推墙,推墙的感觉与推门的感觉不同。墙的客观性就是用疼痛和推墙之类的感觉来描述和定义的。疼痛和推墙的感觉都违背人的愿望,具有异己性。主观世界当中的东西有些我能控制,有些我不能控制。所谓“不能控制”就是具有异己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异己性是我作为主体的一种感觉,是主观世界的内容。我们对世界的任何认识、理解和解释都是主观的意识,都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异己性是任何客观性的最根本来源,是证明客观世界的一切客观性的最根本理由。任何其他证明客观性的根据都不是最根本的,离开了异己性,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世界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异己性,客观事物都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定义:客观性就是异己性。
客观性这个词必须用“异己性”这样一个主观事物去定义,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具有异己性的事物,也就是说,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具有这样一种主观属性的事物。所以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证明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的最根本论据来自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能靠自己来证明自己。所以唯物主义是错误的。
辩证二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最密切,可以粗略地说,辩证二元主义等于主观唯心主义加异己性。主观唯心主义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有一定道理,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是心里的事物道理。但辩证二元主义同时主张心里的很多东西具有异己性。客观世界是我的思想编造出来的,但不能胡编乱造。我的思想必须不断地清除那些不符合异己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消除自相矛盾,使所有留下来的思想产品实现逻辑统一。所以说,辩证二元主义等于主观唯心主义加异己性,也等于唯物主义减去没有价值的部分。
明确了客观性的定义之后就可以给物质下定义了。我们设想意识的异己性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我们把这个来源称为客观世界,也就是物质。
定义:客观世界(物质)是人的直接经验的异己性的来源。
物质是异己性的来源,这个来源是人设想出来的,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1章1.2.1节把物质定义为“所有具体的存在”是错误的,把意识定义为“所有抽象的存在”也是错误的。
存在这个概念似乎比物质和意识更基本,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所有的存在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所以存在这个概念需要用物质和意识来定义。存在无助于物质和意识的定义。
定义:存在是物质与意识之和。
不存在是对存在这个概念的否定,这种否定只能在主观世界里发生,是一个思想过程,所以不存在是一种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存在,所以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
本来所有的存在都是意识,但各种存在的性质不同,我们把具有异己性的存在称为物质,于是意识当中就不再包含物质了。存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意识。意识(主观世界)是物质之外的存在。但这不是意识的定义,因为存在这个概念必须以意识为基础才能定义。如果用存在定义意识就是循环定义了。
所谓主观性就是主观事物的性质。例如,人的感情多变,喜怒无常,这种性质是一种主观性。边际效应就是情感变化的规律,是一种主观性。主观事物的产生不都是随意的,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系统,它的运动必须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作为主体的各种思想产品都具有主观性,这些主观性都是由主体自身的客观性决定的。
人的各种器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决定了人的很多利益和需要的内容和变化规律。所以很多主观事物的产生具有异己性,也就是不得不这样想或不得不这样做。尤其是人的本性、利益和需要具有客观性,不是可以随意编造的故事和工具。人可以随意想象,但想象的内容受自己的生活经验限制。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有主观事物都必然具有客观性。主观世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作为一个系统,它自己的运动具有异己性,所以人很难正确认识自己。
但也有一些意识具有随意性,例如我在家里想坐着就坐着,想躺着就躺着,想思考就思考,想放松就放松。所谓随意性就是意识的内容符合人的愿望。其实人的愿望和其他各种意识的产生都有必然性,只不过其中总会有些意识与愿望矛盾,有些与愿望统一。那些与愿望统一的意识就表现为随意或叫自由。
不同的主观事物的客观性大小不同。主观世界当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比较大的客观性,其他主观事物的客观性小得多。例如,意见、态度、情绪等的客观性很小。
异己性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客观物质环境,一种是他人。对于主体来说,他人的存在是一个客体,他人的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社会主要指他人和他人的实践。语言是人发明的,字的读音和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但这种人为创造的东西不能随意改变,具有异己性。我必须服从他人的约定,或让他人服从我的约定。
弗雷格说:“如果二是一个表象,那么它首先只会是我的表象。另一个人的二的表象已经是另一个不同的表象了。这样我们也许会有几百万个二。”(G.弗雷格,1998:44.)弗雷格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认识会不断客观化,不客观化就会影响我的利益。例如,卖菜的人说两个土豆一块钱,而我把三个土豆的数量当成二,给完一块钱拿走三个土豆,卖菜的人肯定不让我走。在这种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当中,人的认识就可以不断客观化,最后大家都遵循共同的约定。
稳定性是一种异己性。很多主观事物是经常变化的,我们经常会忘掉一些事情,或者经常心血来潮,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例如,我们可以设想人能飞起来,像哈利波特或孙悟空。但我们每天睁开眼总是看到人们在地上一步一步缓慢地行走。这种经验总是很稳定,这种稳定性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于是这种稳定性称为客观性。
人需要稳定的意识,一会儿一变,朝令夕改,显然不利于实践。稳定的意识往往有助于预测和决策,能增大人的利益。于是人们就不断地在不稳定的意识中寻找稳定的意识,当某种意识比较稳定的时候,人们就说这种意识具有客观性。
例如,我今天看到一座房子,明天、后天还能看见房子在这里,这个稳定的认识就被称为是一个客观的认识。很多感觉是持久不变的,例如对桌椅,日月,山川等的感觉。我们设想这些不变的感觉来自不变的载体,于是法国唯物主义者就把我们设想的那些不变的存在称为物质。
如果我看到的房子一会儿就消失了,那么我就会感到不安,继续去寻找稳定的意识,然后把不稳定的意识变成稳定的意识。例如人们创造出一个大气层光线折射原理,解释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和消失。这个原理是人造的,是稳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房屋的出现和消失从不稳定的意识变成了稳定的意识,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必然出现海市蜃楼。
经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相互作用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改造过程。改造之后的产物失去了部分客观性,得到了部分主观性,所以经验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实事求是就是用直接经验检验真理。既然经验有主观性,为什么还用经验来检验真理,而不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真理呢?因为做不到,直接经验是我们所能用的最客观的事物。
镜子里的你总是看着你,似乎从来不看别处。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认识方法导致有些事物我们必然看不到,我们的认识必然有偏见。要想让认识客观化,要想找回这些错失的东西不能只依靠实事求是,还要依靠想象和主观的逻辑推理。
人的所有认识都来自于经验和意识处理,所有的经验都是主观世界的内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发现了经验具有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世界的客观性,于是就无法解释经验的客观性。
以往的唯物主义理论相信客观世界具有绝对的客观性,以往的唯心主义理论则完全否认这种客观性,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所以他们的论战永远是一场糊涂战,谁也不能取胜,同时谁也不会被消灭。
对于世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在《太极进化主义》当中有详细的论述。详见《太极进化主义下卷,264-267;“太极进化主义-看懂世界”网站,首页>专题论文>10.本体论>10.5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
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他所说的人是一个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或主观思想者,这是正确的。但克尔凯郭尔说:“存在是绝对不可思考的。”这就不对了。所有存在都可以被思考,只不过当主观存在被思考的时候会走样,就像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一样。因为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认识的真理与客观实际总会有差别。
当我们认识他人的主观世界的时候也会走样。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测他的心理,但这种推测是一个逻辑构造,往往很不准确。比较准确的方法是倾听他们自己的表述,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问题。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述往往词不达意。这些认识他人心理的过程都属于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的过程。
主体对自己的主观世界的直接经验是走样最少的,这种直接经验就是我自己的感觉。克尔凯郭尔说:“存在是绝对不可思考的。”他的意思是,自己的感觉是直接经验,这种直接经验最接近心理的客观实际。通过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来认识他人的主观意识存在的方法不可靠,很难接近心理的客观实际。但是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不够的,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知道别人的感受,领导需要知道群众的感受,群众想要知道领导的心理。虽然这种认识必然失真,但失真总比一点都不知道要好。
心、性、情、意是主观世界当中的内容,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会认为客观事物也有心、性、情、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很容易产生。因为一切客观事物都有主观性,我们就很容易不加区别地把各种主观性都加在客观事物头上。例如,雷公电母看见有人作恶会生气,把他劈死。生气是感情,把人劈死是决策。雷电是没有感情和决策的,但我们会认为他们有,这叫移情。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移情是一种错误,随着认识的发展,这种错误越来越少。人们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性越来越少。于是科学家认为客观事物绝对没有任何主观性,科学家企图构造一个绝对客观的,不包含任何主观性的客观世界。但这种努力至今仍然在不断遭遇挑战,因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量子力学就是个例子。
我们的直接经验是先验的,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所以这种先验性来自于客观性。王东岳说:“有人说,黑格尔是哲学的终结,此言不错。因为黑格尔确实将传统经典哲学表面上的所有漏洞都填补起来了,相应地,他同时也就将既往哲学的深层不足暴露无遗:那就是,他不能说明‘精神本身为什么会存在’(所以他就只好乞灵于一个独断的‘绝对精神’)。”(王东岳,2015:123)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精神本身为什么会存在呢?我们只能乞灵于一个独断的客观世界。直接经验的先验性来自于客观世界,精神本身来自于客观世界的进化。所以说,广义进化的历史观是元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基础。
同时先验性也来自于主观性。色盲的人看到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是他的主观性。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与客观世界本来面目不同,都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决定了直接经验的内容,所以这种主观性是先验性的来源。
康德把形而上学等同于先验性(康德,2017:23),这就不对了。“先验”的意思是在检验之前就是正确的,也就是不需要检验,我们必须认为先验的东西是正确的。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对有错,需要检验。形而上学是对世界的最抽象的认识,也需要检验。所以形而上学的概念不是先验的。
对世界的认识当中只有直接经验是先验的,不需要检验必须接受。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对世界的认识包括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对世界的直接经验也包括两部分:对客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和对主观世界的直接经验。这两部分直接经验当中都有先验的内容。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纯粹感性的,绝不能来自外部。(康德,2017:23)这是错误的。空间的概念是对众多直接经验的抽象。直接经验是来自外部的,异己的,因而具有客观性,对直接经验的抽象处理之后得到的空间概念也具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