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又叫形而上学,是最抽象的理论。实证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反对任何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反对建立宏大理论体系的任何企图。反对的理由是不能证实。太极进化主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坚持实用主义,不把证实当成最终目的。建立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是有必要的,包括真善美、物质、意识等概念和各种宏大的理论系统。原因很简单:有用,对人有利,对社会发展有利。实证理论不等于实证主义,实证理论解释世界,不是证实对世界的认识。
借用老子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真善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都可道,各种宏大的理论也都可道。这些道不能被证实没关系,本来就不是常道,都是人臆造的道理,但都是对人有益之道。
胡塞尔批评实证主义:“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9:18.)这个批评是正确的。客观规律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与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是不同的,实证主义者混淆了这两个问题。实证主义者本是休谟的传人,认为人不能发现客观规律,科学只是对经验的总结。但这种总结可以是简单的抽象,也可以是高度的抽象,高度的抽象就是形而上学。所以只要形而上学是对经验的总结,而不是先验的概念体系,就可以存在,不需要排斥。后来,人们看到了实证主义的这个缺陷,于是排斥实证主义,但在排斥实证主义时,不能排斥实证主义的优点。
实证主义来自于对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编织了高度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个体系是错误的,但不等于经过改进的形而上学体系都是错误的。虽然这很难,而且越抽象的体系越会漏洞百出,但人类需要这种体系,后世的哲学家们会不断地建立新的抽象体系。
实证主义把经验当作理论的基础,反对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当成出发点。过去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当本,把经验当末,是本末倒置。现在应该颠倒过来,但实证主义作过头了,不是颠倒过来,而是只要本,不要末。
既然不能抛弃形而上学,也就没有必要给科学和哲学划清界线了。实证主义划了半天也没划清楚。他们想用可检验性划界,但很多科学,如广义相对论是非常思辨,很难检验的。而圆梦书和占星术倒是很容易检验的。其实科学与哲学的界线本来就是模糊的,不可能完全分清。关键要分清的是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理论,真理的根本标准是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