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性学说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735 次浏览 | 分享到:

  波普尔把认识过程表示为:P1-TT-EE-P2,意思是从问题开始,提出试探性学说,然后排除错误,再提出新的问题。波普尔没有指出这个公式与条件反射的关系,其实这个公式可以表示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如果试探性学说没有被当作错误排除,那么一个新的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了。

试探性学说可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念,也可以是非常复杂的认识模型和理论。狗把铃声与食物联系起来,这就是一个试探性学说,牛顿定理也是试探性学说。可以把一个简单的直接经验当作试探性学说,例如,力产生运动。也可以把一个虚构的观念和模型当作试探性学说。例如,伽利略要想象一个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这样一种物体不可能被观察到。负数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米歇尔·斯蒂费尔的《整数算术》中,在那里它们被称为“虚构的数”。([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1-82.)

1854年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孟德尔称其为“独立因子”),但那个时候的显微镜根本不可能看见基因。他看见的是什么呢?是豌豆开花的颜色和数量。孟德尔所说的基因完全是杜撰出来的,存在于他的头脑中,因为可以解释他看到的现象,所以就具有了客观性。1910年,美国人摩尔根发现果蝇白眼基因在性染色体上,他同样也没有看到基因,只看到了果蝇眼睛的颜色和性别的关系。再如,企业里的上下级关系可以用图形的上下位置表示。但现实生活中,领导并不需要站在职工头顶上,有可能领导个头很矮,职工很高。上下级关系是一种指挥和服从的关系,图形中画的上下关系是人虚构的。多数理论都是人虚构、猜测、设计、建构的。

定理: 试探性学说的来源是联想和设想。

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试探性学说,都是经验公式,现在的很多自然科学理论能让几乎所有的等式成立,于是人们就相信这些经验公式是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理论能让所有的等式成立,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经验公式,社会科学学派众多,莫衷一是。你能让这样一些等式成立,我能让那样一些等式成立。

自然科学也有危机,本来牛顿定理可以让所有的等式成立,但突然之间,爱因斯坦发现有一个等式不能成立,于是整个经典力学陷入危机。然后爱因斯坦找到了另一个能让所有等式成立的经验公式,危机就解除了。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仍然是一个无法完全证实的理论,谁也无法排除新的危机。

中国古人所说的气有以下特点:客观存在、无孔不入、变化莫测,像云一样,有时能看见有时看不见。气实际上是指各种抽象的事物,包括意识、规律、模型等。这些抽象的事物不是客观事物,是主观事物,所以变化莫测、时隐时现。主观事物与客观事物的对应是辩证对应,因此无孔不入。认识具有异己性,因此具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