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利益的理性标准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6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83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主体利益的理性标准的产生是利益标准的第二次转换。

定理:主体认为能够符合感性标准的客观事物的指标都可以成为主体利益的理性标准。

例如,财产数量、工作量、学习成绩和国家的GDP等指标,以及仁爱、信义、平等、共赢等社会道德伦理规范都是利益的理性标准,简称为理性,与人的苦乐没有直接关系。理性标准容易表达和比较,便于理性思维和预测。用理性价值观作选择可以加快人类文明的进化速度。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分析对疯癫的治疗方法时,指责理性的评估没有固定的标准,有时依据美学原则、经济原则,有时依据道德原则或医学原则。其实这些原则是统一的,都是以人的利益的感性标准为根本原则。经济原则是指对人的利益损害最小,收益最大;道德原则是增进多数人的利益;医学原则就是减少病人的利益损害;对美的追求是人的需要之一,所以美学原则也是增进人的利益。

人对于自己的死亡,除了天生的恐惧之外,不可能有任何感性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对于自己死后的利益也只能用理性标准评价,例如:荣誉、抚恤金、他人的怀念、评价等。付出生命的代价是否值得主要以这些理性标准为判断的依据。

人的理性认识发展起来以后,人能运用逻辑推理预测行为的结果,并判断这些结果与人的需要和情感的关系,即哪些行为能带来快乐,哪些行为会带来痛苦。然后人可以根据预测的结果选择行为方案。

定义: 理性行为是指依据主体利益的理性标准进行预测所判定的对主体有利的行为。

本能行为(基因决定的人的行为)和感性行为的复杂度是有限的。神经系统比DNA复杂得多,所以理性行为比本能行为和感性行为复杂得多。动物饿了知道觅食,人饿了知道种植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是指理性思维。理性思维产生认识的逻辑统一性,逻辑思维能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很多哲学流派和宗教提倡禁欲,认为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其实这些说法并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想找到追求幸福的理性方法。很多宗教吸引信徒的主要方法是让人追求来世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