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有价值的本质主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5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8 | 586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西方传统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以奎因、罗蒂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则试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结构主义假定有一个先验的潜在的结构,它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或成为符号系统的意义根据和中心。这本是结构主义从索绪尔以来的普遍信念,也是包括巴尔特在内的所有结构主义者们所着力探寻的目标。但晚期的巴尔特却激烈地反对这一结构主义的公设。在《文体及其形象》中巴尔特说: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葱头,是许多层次构成的,里面到头来并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可简约的本原,有的只是一层层的包膜。(郑杭生,1988:344)

巴尔特的观点既对又不对。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就是指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和不能直接观察的具体事物。这些东西有可能存在。巴尔特说抽象的道理不存在,可见巴尔特的观点属于反本质主义,他是在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独断论。这种反本质主义观点值得肯定,因为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不是知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依据,没有价值。但主观世界中可以有可贵的潜在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如果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是这种主观世界中的结构,那么结构主义就可以走上正轨。

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反本质主义者就说客观世界的道理不存在。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只是具体物质的存在,他只说出了无心外之物,而没有说无心外之理。王阳明不仅比贝克莱早二百多年,比笛卡尔早一百多年,而且比贝克莱、笛卡尔论述得更全面。其实我们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道理存在,因为我们没有十足的根据证明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说它们存在,属于独断论。而且它们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

德里达关于延异(differance)的理论就是企图用新本质代替旧本质的努力。例如,一般认为一个杯子就是一个杯子,杯子是一个确定的存在。但是德里达认为,对杯子的确认是一个意指功能延异的结果。当一个杯子进入视野,人们意识到这个物体是圆柱体的、有个把柄、中间空的。继而又意识到这个物体是白色的、有红色的字印在上面、陶瓷做的、很光滑,等等。因此杯子并不能被认为是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始终在不断地被新的认识所覆盖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形成一个“杯子”的概念,而这概念被确认之时,已经又有新的认识在产生。

德里达的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他没有分清楚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的差别。这个延异的过程是主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客观世界变化的过程。杯子本身没有变,而人对杯子的认识一直在变。旧本质主义说的本质是那个不变的杯子,德里达说的延异是那个变化的认识。德里达没有说清楚这个区别,没有明确说明延异指的到底是主观世界中的概念,还是客观存在。他说杯子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中的杯子不是固定的存在,会随着每个人的认识而变化。杯子怎么可能随人的认识变化呢?所以德里达的模糊的表述让他的理论失去了价值。如果他说的延异是主观世界中人的认识,那么他的理论很有价值,如果他说的延异是客观的事物,那么他的理论就毫无价值了。

德里达和巴尔特的缺点都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主观世界的概念应该被当成本质,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用延异取代本质之后,哲学大厦没有坍塌,而是应该致力于构造这些新的本质,这是哲学的主要任务。

3.3毛泽东的认识论

毛泽东认为,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毛泽东选集,1991:291-292)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正确地指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价值,他们的错误在于,把所有的抽象认识都当成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显然是太武断了。理性认识来自于人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有可能出错,而不是人能亲眼看见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创造抽象的认识是科学和哲学的重要使命,哲学应该创造最抽象的认识。可以说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的发展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但也不能过于神话这种飞跃,认识不是越抽象越好。哲学过于抽象会脱离实践,不能解决实践问题,而且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矛盾。所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过于神话这种认识的飞跃就犯了与唯理论相同的错误。

3.4独断论

佛经中说,须弥山的山脚四面分东南西北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三千个须弥山称为一小千世界,三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三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管辖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

每种宗教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是独断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对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多也是独断论。例如,老子说的道生天地,古希腊哲学家把水、火、理念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等等。宗教的独断论不许怀疑,哲学的独断论可以被怀疑。于是哲学的这些独断论就受到很多批判。

康德说:“在形而上学当中,理性不断地陷入困境。在这里,人们不得不无数次地走回头路。这个战场似乎本来就是完全为着其各种力量在战斗游戏中得到操练而设的,在其中还从来没有过任何参战者能够赢得哪怕一寸土地、并基于他的胜利建立起某种稳固的占领。”康德很无奈:“那么,在这方面还未能发现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的原因何在呢?难道这条道路是不可能的吗?大自然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使理性沉溺于这种不知疲倦的努力,要把这条道路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来追踪呢?更有甚者,如果理性在我们的求知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是抛开了我们,而且用一些假象搪塞并最终终于欺骗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信任我们的理性!要么,这条道路只是至今没有达到;我们又可以凭借什么征兆来对下一次的探求充满希望,认为我们会比在我们之前的其他人更为幸运呢?”(康德,2017:11)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独断论没有根基,都必然被否定,所以会无数次地走回头路。对于独断论只能是存而不可论。客观的道理不是我们平常用来指导实践的道理,我们用作指导实践的道理都是主观世界里的逻辑构造。过去的理性沉溺于寻找客观的道理,所以才会被欺骗。只有找到了形而上学的意识本质和价值标准,才能终结独断论,最终幸运地建立稳固的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

4.什么叫本质

4.1具体的本质

本质可以指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抽象的道理。《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4章4.4.1节对本质的定义是:本质是事物当中与人的利益有关系的属性。(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看懂世界”网站, http://taijievolutionism.cn. 首页>专题论文>9认识论>9.5经验论,间接经验等概念的定义)

很多时候本质是指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例如,电子、介子等微观物质和遥远的天体,还有秦始皇、阿房宫等过去的人和物以及未来的事物。我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主要依靠推测、猜想,然后建立模型。可以认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既然无法直接观察,那么它们就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依据和标准。为它们人为建立的模型就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