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生活在主观世界中。主观世界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内容,最主要的是认识。认识的进化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我们似乎主要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而不是客观世界里。很多青少年每天生活在电游的虚幻世界里,但这还不是主观世界的主要代表。福尔摩斯随便看到一个人,都能推测出很多事情。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强的推理和联想能力,但我们每天也在不断地推理和联想。认识的目的是预测,预测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我们每天都需要预测。商业投资之前要有可行性报告,提出多种方案,国家立法之前要作大量民意调查和协商论证。实践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主观世界的发展水平。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图书馆里汗牛充栋的图书已经无法体现主观世界的规模了,互联网资源的信息爆炸才是现代社会主观世界的真实景象。同时,主观世界的内容不能离开客观世界独立发展,每一个认识都需要证实,每一个决策的效果都需要实践检验。在证实和检验的过程中,大量主观内容被淘汰,这样就保证了主观世界向复杂有序方向的持续发展。
主观世界有不同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有些观念千年不变,有些意识变幻莫测。对股市的预测导致股价暴涨暴跌,对他人的疑心可招致宫廷政变或大规模屠杀。边际效应是一种主观规律,很多主观规律都能在客观世界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主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具有偶然性,在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具有必然性。
牛顿力学在机械运动中的成功鼓励人们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还原为力学原理。但是恩格斯在19世纪就批判过这种机械论的哲学观点。到了20世纪量子力学、概率论、信息论等众多新的科学学科的出现动摇了牛顿力学在科学中的至高无尚的地位,统计学的无孔不入,概率论的科学地位的提高、用波函数说明原子内的运动、不确定原理、混沌理论,以至确定性的规律中也出现了有随机性的解等等都在冲击决定论模型。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发现了客观事物中的随机性的重要性。于是一种新的哲学观点,一切客观事物具有的随机性的哲学观点时兴起来。(张学文.组成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93.)那么,客观事物真的具有随机性吗?
很长时间里人们都不愿意接受概率论,连爱因斯坦都是如此。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概率论呢?因为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决策,正确的行为使人受益,错误的行为可能使人受害。不管是决定论还是概率论都是人的认识工具,都是用来预测的。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人就很难决策,这就会影响人的利益。所以喜欢决定论的原因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人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决定论联系在一起了,于是担心否定决定论就会否定人的利益。
决定论认为:“从确定的条件一定能推出确定的结果”,但是人们在应用决定论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决定论的这种观念的确切含义。所谓“确定的结果”的含义其实是这样的:从一定的条件a推出的结果对应一个或一组现象A,从另一些条件b推出的结果对应另一个或另一组现象B,如果A和B是不同的,那么a一定不同于b。而概率论认为a可以与b相同。结构决定功能定理就是决定论的一个应用。
那么为什么有很多现象决定论解释不了呢?决定论主要错在没有看到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决定论把理论推导所依据的现象当成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不是随机的,上帝不掷色子。但是事实上理论推导所依据的现象和理论推导的结论都不是客观事物,而是意识。上帝固然不掷色子,但意识之间、意识与物质之间可以有随机的关系。人们在进行理论推导时,推导的依据不是物质,而是对物质的认识。
“活的”这个词原意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于一个刺激可能产生两种或多种反应的系统,即似乎不遵守结构决定功能定理的系统。由于生物过于复杂,我们无法用它们的结构说明它们的功能,因此生物的行为轨迹像云一样没有规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很多生物运动的原理已经被人类了解了。
如果说,偶然性是形式,必然性是内容,那么必须明确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内容。如果认为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那就错了。如果说形式指意识,内容指物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偶然性是形式,必然性是内容。
另外,意识需要不断客观化,会有很多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但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意识不可能完全客观化,所以偶然性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必然性。
当我们说到某个事物时,不管它是否客观存在,它一定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不在意识中存在的事物我们不可能谈到和想到。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都是确定的,不存在概率问题。但对于任何一个意识当中的事物,我们都可以随意进行意识处理,针对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可以同时想象出无数与它有关的事物或状态,我们认定的那个客观事物只是这些众多事物或状态中的一个。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或然性。
定理:任何主观判断都具有偶然性,任何客观事物都不具有偶然性。
概率的科学性是以大数定理为基础的。对于很多具有偶然性的事件,我们不关心单个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只关心某种现象在多个事件中出现的比例。所以大数定理是对不完整认识的认可,是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处理方法。一切与概率有关的规律都是主观的。
任何主观判断的正确概率都达不到100%。越有学问的人越会注意不把话说绝,任何意外和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人的认识能力太有限了,已经有过太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事物。任何我们认为有绝对把握的判断都有可能被否定。
如果电子是一种粒子,当它围绕质子旋转时,我们不可能观察它的每一次旋转,只能观察它在某个轨道出现的概率。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时,我们不能观察每一次碰撞。所以量子力学有关概率的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所有的认识都有可能出错,怀疑一切的意思是指怀疑一切认识,而不是怀疑客观事物。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有理的,真实的,都没有偶然性。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这是正确的,粒子是上帝创造的。同时,量子力学认为粒子的存在有概率性,这也没有错,因为量子力学不是上帝创造的。
概率完全是主观臆造的概念。提到概率,让人感到不确定,其实,概率的使用具有稳定性。事物的概率性表明了它们的主观性,但这种主观认识是人能够得到的最客观的认识。例如,车辆在冬天选用柴油的依据是当地10%风险率的最低温度,而不是实际的最低温度。因为实际的最低温度每年都有可能变化,选用柴油的标准应该稳定,即使最低温度变了,这个标准也不应改变。因此不能把实际的最低温度当标准,而必须以当地10%风险率的最低温度为标准。概率是主观的,风险率也是主观的。
前面的定理提到,主观事物可以比客观事物稳定。创造和使用稳定的主观事物的目的是使认识简单化。我们所想、所说的一切物质都是意识,但意识的客观性存在差异。真理是最客观的意识,虽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但真理的客观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当成客观存在。
混沌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打倒决定论的主要论据,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混沌理论发现的分岔现象说明处于混沌状态的系统,运动轨道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一个初始条件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初始条件的变化再小也是变化,不能因为小而被抹煞,这与概率的性质完全不同。控制台上的一个按钮的位移与航天飞机的位移相比也是极小的变化,或者说航天飞机的运动对初始条件很敏感,但不能说航天飞机的运动是随机的。所以,混沌理论应该是对传统决定论的修正,而不能否定决定论。粒子的波粒二相性与概率无关。所有的粒子都是对某些波的错觉,驻波可以看似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