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与必然性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3627 次浏览 | 分享到:
1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2 概率的主观性
3 概率的稳定性(认识的客观性)
4 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三种错误观念
5 云和钟

1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人既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生活在主观世界中。主观世界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内容,最主要的是认识。认识的进化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我们似乎主要是生活在主观世界里,而不是客观世界里。很多青少年每天生活在电游的虚幻世界里,但这还不是主观世界的主要代表。福尔摩斯随便看到一个人,都能推测出很多事情。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强的推理和联想能力,但我们每天也在不断地推理和联想。认识的目的是预测,预测是主观对客观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我们每天都需要预测。商业投资之前要有可行性报告,提出多种方案,国家立法之前要作大量民意调查和协商论证。实践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主观世界的发展水平。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

图书馆里汗牛充栋的图书已经无法体现主观世界的规模了,互联网资源的信息爆炸才是现代社会主观世界的真实景象。同时,主观世界的内容不能离开客观世界独立发展,每一个认识都需要证实,每一个决策的效果都需要实践检验。在证实和检验的过程中,大量主观内容被淘汰,这样就保证了主观世界向复杂有序方向的持续发展。

主观世界有不同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有些观念千年不变,有些意识变幻莫测。对股市的预测导致股价暴涨暴跌,对他人的疑心可招致宫廷政变或大规模屠杀。边际效应是一种主观规律,很多主观规律都能在客观世界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主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具有偶然性,在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具有必然性

2 概率的主观性

牛顿力学在机械运动中的成功鼓励人们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还原为力学原理。但是恩格斯在19世纪就批判过这种机械论的哲学观点。到了20世纪量子力学、概率论、信息论等众多新的科学学科的出现动摇了牛顿力学在科学中的至高无尚的地位,统计学的无孔不入,概率论的科学地位的提高、用波函数说明原子内的运动、不确定原理、混沌理论,以至确定性的规律中也出现了有随机性的解等等都在冲击决定论模型。人们从不同的侧面发现了客观事物中的随机性的重要性。于是一种新的哲学观点,一切客观事物具有的随机性的哲学观点时兴起来。(张学文.组成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93.)那么,客观事物真的具有随机性吗?

很长时间里人们都不愿意接受概率论,连爱因斯坦都是如此。人们为什么不喜欢概率论呢?因为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决策,正确的行为使人受益,错误的行为可能使人受害。不管是决定论还是概率论都是人的认识工具,都是用来预测的。如果没有准确的预测,人就很难决策,这就会影响人的利益。所以喜欢决定论的原因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人们把自己的利益和决定论联系在一起了,于是担心否定决定论就会否定人的利益

决定论认为:从确定的条件一定能推出确定的结果,但是人们在应用决定论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决定论的这种观念的确切含义。所谓确定的结果的含义其实是这样的:从一定的条件a推出的结果对应一个或一组现象A,从另一些条件b推出的结果对应另一个或另一组现象B,如果AB是不同的,那么a一定不同于b。而概率论认为a可以与b相同。结构决定功能定理就是决定论的一个应用。

那么为什么有很多现象决定论解释不了呢?决定论主要错在没有看到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决定论把理论推导所依据的现象当成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不是随机的,上帝不掷色子。但是事实上理论推导所依据的现象和理论推导的结论都不是客观事物,而是意识。上帝固然不掷色子,但意识之间、意识与物质之间可以有随机的关系。人们在进行理论推导时,推导的依据不是物质,而是对物质的认识。

“活的”这个词原意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于一个刺激可能产生两种或多种反应的系统,即似乎不遵守结构决定功能定理的系统。由于生物过于复杂,我们无法用它们的结构说明它们的功能,因此生物的行为轨迹像云一样没有规律。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很多生物运动的原理已经被人类了解了。

如果说,偶然性是形式,必然性是内容,那么必须明确什么是形式,什么是内容。如果认为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那就错了。如果说形式指意识,内容指物质,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偶然性是形式,必然性是内容。

另外,意识需要不断客观化,会有很多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但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意识不可能完全客观化,所以偶然性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必然性

当我们说到某个事物时,不管它是否客观存在,它一定都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不在意识中存在的事物我们不可能谈到和想到。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都是确定的,不存在概率问题。但对于任何一个意识当中的事物,我们都可以随意进行意识处理,针对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可以同时想象出无数与它有关的事物或状态,我们认定的那个客观事物只是这些众多事物或状态中的一个。所以,任何事物都具有或然性

定理:任何主观判断都具有偶然性,任何客观事物都不具有偶然性。

概率的科学性是以大数定理为基础的。对于很多具有偶然性的事件,我们不关心单个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只关心某种现象在多个事件中出现的比例。所以大数定理是对不完整认识的认可,是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处理方法。一切与概率有关的规律都是主观的。

任何主观判断的正确概率都达不到100%。越有学问的人越会注意不把话说绝,任何意外和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人的认识能力太有限了,已经有过太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事物。任何我们认为有绝对把握的判断都有可能被否定

如果电子是一种粒子,当它围绕质子旋转时,我们不可能观察它的每一次旋转,只能观察它在某个轨道出现的概率。气体分子相互碰撞时,我们不能观察每一次碰撞。所以量子力学有关概率的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所有的认识都有可能出错,怀疑一切的意思是指怀疑一切认识,而不是怀疑客观事物。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有理的,真实的,都没有偶然性。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这是正确的,粒子是上帝创造的。同时,量子力学认为粒子的存在有概率性,这也没有错,因为量子力学不是上帝创造的。

3 概率的稳定性(认识的客观性)

概率完全是主观臆造的概念。提到概率,让人感到不确定,其实,概率的使用具有稳定性。事物的概率性表明了它们的主观性,但这种主观认识是人能够得到的最客观的认识。例如,车辆在冬天选用柴油的依据是当地10%风险率的最低温度,而不是实际的最低温度。因为实际的最低温度每年都有可能变化,选用柴油的标准应该稳定,即使最低温度变了,这个标准也不应改变。因此不能把实际的最低温度当标准,而必须以当地10%风险率的最低温度为标准。概率是主观的,风险率也是主观的。

前面的定理提到,主观事物可以比客观事物稳定。创造和使用稳定的主观事物的目的是使认识简单化。我们所想、所说的一切物质都是意识,但意识的客观性存在差异。真理是最客观的意识,虽然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但真理的客观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当成客观存在

  混沌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打倒决定论的主要论据,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混沌理论发现的分岔现象说明处于混沌状态的系统,运动轨道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同一个初始条件可以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初始条件的变化再小也是变化,不能因为小而被抹煞,这与概率的性质完全不同。控制台上的一个按钮的位移与航天飞机的位移相比也是极小的变化,或者说航天飞机的运动对初始条件很敏感,但不能说航天飞机的运动是随机的。所以,混沌理论应该是对传统决定论的修正,而不能否定决定论。粒子的波粒二相性与概率无关。所有的粒子都是对某些波的错觉,驻波可以看似粒子。

4 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三种错误观念

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上有三种错误观点。第一种,法国唯物主义完全否认偶然性。恩格斯说:“必然被说成是科学上唯一值得注意的东西,而偶然的东西被说成是对科学无足轻重的东西。”“凡是不能纳入规律,因而是我们不知道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都是可以不加理睬的。这样一来,一切科学都完结了,因为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承认这样一种必然性,我们还是没有从神学的自然观中摆脱出来。”(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人民出版社,1988:144-145.)恩格斯说得对,否定了偶然性就否定了科学,但恩格斯的理由并不明确。不仅是因为我们要研究不认识的东西,而且因为否定了偶然性就否定了意识的作用,而所有的科学都是意识。

第二种错误,黑格尔说“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马列著作选读·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4-145.)。如果必然性自我规定为偶然性,这也等于否认了偶然性,黑格尔和法国唯物主义就没有区别了。必然性在客观世界中不会把自己规定为偶然性,只有在意识当中必然性才把自己规定为偶然性。而且不是所有的意识中的必然性都自我规定为偶然性。必然性有两种,一种是不带偶然性的,1+1一定等于2,太阳一定从东边出来,不存在任何偶然性。另一种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弹着点的位置一定是随机的,但又一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不过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看似必然的东西也会出错,也有或然性。

第三种错误是恩格斯的观点,“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244.)那么什么叫隐藏呢?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偶然性是形式,必然性是内容。那么什么叫形式,什么叫内容呢?第二,现在看似偶然的东西,将来都会转变为必然性。如果“隐藏”是这种含义,那么也是否定了偶然性。

从唯物主义出发,可以说世界只存在必然性,不存在偶然性,由于人不能认识到必然性,于是把很多事物当成偶然的。但意识不能还原为物质,所以,如果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就要承认偶然性

5 云和钟

  波普尔在《客观的知识》中论述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他用云代表那些像气体一样非常不规则、毫无秩序而又难以预测的系统,用精确的摆钟代表行为规则的、有秩序的和高度可预测的系统。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云都是钟,波普尔反对这种决定论所导致的宿命论。([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36,247.)

  波普尔反对宿命论是对的,但是他没有看到云和钟的对立是意识与物质的对立。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当我们不知道一个系统是云还是钟的时候,我们把它当成云对人有利,还是当成钟对人有利?

  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呢?如果一个未知的系统是钟,我们也把它当成钟,那么我们就会努力研究它,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了解它。客观事物的运动本身有无必然性并不重要。一旦我们了解了必然性,就很可能为人类带来利益。但是如果我们把钟当成云,我们就可能满足于这种无知的状态,这种对无知的满足会损害人的利益。休谟把必然性当成人的思维习惯的产物来批判,而康德认为必然性是人的先验的认识形式。反过来,如果一个未知的系统是云,而我们把它当成钟,这种错误会带来什么损害呢?它会使我们浪费一些时间、精力和经费。但这种损失与满足于无知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人们寻找客观必然规律的目的是为了预测,是为人服务。如果不存在必然性,人就无法预测未来,所有的推理、所有的理论就都被否定了,于是所有的人类文明也就都被否定了。莫诺所批判的宿命论也许是错误的,前面所说的客观事物都不具有偶然性的定理可能也是错的,但如果人需要它,它就有存在的理由。正如马克思所主张的,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指导实践。人类相信必然性一定存在,并且坚持不懈地寻找必然性,不管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它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这不仅因为必然性客观存在,而且因为人类需要必然性。所以莫诺否定必然性的理论即使是正确的,也不能被人们接受,因为它背离了实践这个根本原则。

我们面前有一个无限复杂的世界,其中大部分系统都是未知的。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我们既有可能把云当成钟,也有可能把钟当成云。大家都知道两害相抵取其轻的道理。对于所有未知的系统,我们宁可把它当成钟,也不要把它当成云。所以我们必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所有的云都是钟。

  很多人反对把云当成钟,是为了反对宿命论。康普顿说:“如果我们的行动是按机械定律早已预订好的,那么不管做多大的努力能有什么差别呢?”([英]波普尔.客观知识[M].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46.)也就是说,决定论否定了人的自由,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把云当成钟并不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客观事物都是确定的,但人类对于这些确定性的内容了解很少。所以在主观世界里,认识对象不是确定的,大部分钟都是云。虽然我们可以相信将来这些云都可以变成钟,但这需要时间。现在我们进行预测和决策的时候,只能以这些云为依据。所以我们的行为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他人的行为也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我们的环境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云,整个社会就更是云山雾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