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论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2485 次浏览 | 分享到:
1 原因和结果的定义
2 还原的定义
3 对结构的还原
4 简单化和微观优势
5 属与种差

1 原因和结果的定义

在巴普洛夫对狗的实验中,设AB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天发生的事件的集合,且这三天都有利益变化X。在抽象的思维过程中,狗需要处理的对象是A→XB→XC→X等联想。其中ABC是原因,X是结果。如果ABC都具有a属性,那么抽象处理后a成为原因,得到a→X。狗在第四天观察到X之前先观察到a,能借助a→X的观念预测到X

定义:结果是指属于同一事物的多个现象中,预测时不能直接了解,需要通过逻辑推理了解的事物。原因是在预测时先被了解的与结果具有最稳定联系的事物。

因果关系是各种意识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先后关系,原因在预测时先被了解。有时我们把后观察到的现象叫原因,把先观察到的现象叫结果。例如,我们先观察到飞机失事,后观察到飞机控制系统的缺陷。我们把这些后观察到的缺陷叫做原因,因为这时不是预测,而是寻找原因。人们希望结果能在下次观察到之前先被预测到。

很多人认为原因是结果发生前发生的事情,结果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休谟深刻地批判了这种认识,但休谟没有说明到底什么是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不一定在客观上有先后关系。例如: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则同位角相等。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相交是原因,但这并不比结果发生的早。

人希望了解的结果一般是主体的利益,或与主体利益有联系的事物。预测是决策的前提,所以预测本身就是人的利益。人的所有理性行为都是条件反射,所有的认识都是建立联想以实现正确的条件反射。因果关系是条件反射的依据,所有的认识都是为了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

时间关系本身并不先天就是因果关系,但人们发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可以当成一种可靠的因果关系,任何一种事物当前的结构和功能都与它以前的结构和功能有确定的关系,又都与它以后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确定性的关系。通过观察先发生的事情可预测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因果关系。

当人认识到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时,人可以自觉地利用这种因果关系达到人的目的。方法是自觉地设置一个原因,让它产生对人有利的结果。

定义:手段是主体自觉设置的原因。目的是主体希望发生的结果。

2 还原的定义

  人的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于是人就想知道不同的事物之间的哪些差别导致了结果的差别。我们遇事经常问为什么,为什么的意思就是想找原因,从而建立有价值的条件反射。不建立这种关系,就不能推理;不能推理,就不能预测;不能预测,就不能决策,人就会无所适从。

  定义:广义的还原就是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解释事物的思想方法。

简单说广义的还原就是寻找原因。多数演绎过程要使用三段论。在三段论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原因,我们平时所说的还原多指寻找小前提,小前提的作用是归类

定义:狭义的还原是指分类或归类。

例如,含氢氧根的物质有碱性,会与酸性物质反应,氢氧化钠含氢氧根,所以氢氧化钠有碱性。在这个三段论中,大前提是一个抽象的命题,指出含氢氧根的这一类物质的属性。小前提起归类的作用,把氢氧化钠归入含氢氧根的物质集合。向质料还原和向结构还原都是归类。元素周期表的主要作用就是分类,每一个元素是一类,所有含这个元素的物质都可划入这个集合。

  福建有个金湖水怪,2007年捞上来一看,原来是一种体型超过140公分的鳡鱼。鳡鱼是人们已知的事物,当初人们之所以把它称为水怪,是因为不知道它和其他生物有什么共性。找到了共性之后,恐惧就大大减少了,因为这时人们可以用演绎法对它的行为进行预测,进而找到应对的方法。费尽周折把水怪捞上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求知的目的是提高预见性,提高预见性的方法是归类和演绎。

定义:预见性是预测的可信度。

现代社会重文凭,这种做法虽然饱受批评,但无法改变。因为文凭可以把人归类。人海茫茫,你不可能详细了解每一个人,看文凭是一个简单有效的认识方法。人的各种证书和证件都可以把人归类,人的年龄、身高、性格、修养等特点也可以把人归类。

3 对结构的还原

古代的还原论认为物质还原的方向一定是整体中的部分,直到微观粒子,这种旧的还原主义是片面的,受到了很多批判。还原的方向是共性,不一定是微观粒子,整体不一定是部分的和。系统论发现了结构的重要性,结构是一种共性,相同的结构一定产生相同的功能。可以说整体等于部分与结构的和在第1篇第1章1.1.1中说过,成分差异的本质是结构差异。另外,环境条件也是结构关系。例如,物体受热是由物体与热源的结构关系决定的;物体受力是物体与其他物体的距离和速度等关系决定的;人受他人劝说时,语言的内容由语言的结构决定,语言的结构就是文字和声音的排列顺序。

1篇第1章1.2.3中提出了两个定理: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是寻找物质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通过观察系统的结构来预测系统的功能。人类改造世界的方法是寻找物质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改变物质的结构以获取人需要的功能。

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需要还原。逻辑经验主义的还原论认为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波普尔批判了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个观点,然后又有了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理论。范式和科学纲领是人主观臆造的,不一定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但还原的理论并没有终结,还原可以指向主观臆造的概念以及逻辑构造的结构。拉卡托斯以预见性为科学理论的标准,而还原论是最有预见性的。还原论也是一种范式或科学纲领,而且已经是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纲领。

4 简单化和微观优势

2篇第4章4.2中叙述了还原主义的发展历史。还原主义能战胜一切对手的原因是它符合认识的简单化原则。首先,还原是归类,同一类的事物有很多相同的属性,认识了其中一个事物的属性,就认识了这一类其他所有事物的属性。其次,在认识的早期阶段,人们对简单事物的了解多于对复杂事物的了解,把复杂事物归入简单事物的类型有利于了解复杂事物。例如,生物比非生物复杂,人对非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比较详细,把生物属性还原为物理化学属性有利于认识生物。

各种化学反应都是化学键的作用,所以化学性质可以还原到物理学原理,这种还原体现了化学反应的共性。生物的属性可以用化学性质解释,化学性质是生物属性的共性,于是生物学需要向化学还原。社会属性很多可以用人的生物学属性解释,因此社会学现象可以向生物学还原。所有这些还原都是为了归类,归类的依据是共性。

所谓“微观优势”类似于平时人们说的“本质”或“深层原因”,但有一点区别。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知道微观结构决定宏观现象,于是希腊人热衷于寻找世界的本原,甚至找到了原子。中国人也把“气”或“金木水火土”作为世界的基本成分。不过,宏观现象有时也是事物的本质或深层原因。例如,压力、万有引力等都可以是宏观现象,它们是很多物理现象的本质原因;环境变化是很多生物性状变化的本质原因;企业和政府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因。微观与宏观是相对的,供求关系是很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虽然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与原子相比是宏观现象,但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是微观现象。

  很多宏观的变化或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微观的需要。例如,为了觅食,生物进化出了千奇百怪的器官和本领,与这些器官和本领相比,细胞的生化反应具有微观优势。生物觅食就是为了满足每一个细胞的生化反应需要。战争中敌军虚张声势,可能是为了掩盖内部争斗引发的危机。中国共产党开始弱小,后来却能以弱胜强,取得全国政权,国民党开始很强大,后来却沦落孤岛,原因是指导思想不同,指导思想在政治斗争中具有微观优势。

5 属与种差

有些中医专家提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其实这种方法很难实行。中医所说的辩症施治并不是个性化治疗,只是不把表面症状作为分类标准,改用其他标准而已。

  个性化治疗有两种,一种是属加种差,另一种是完全特殊。属加种差是指这个病人的病症是以前见过的,有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它与以前见过的病症又有一些差别。以前的治疗方案是属,即共性。与以前见过的病症有差别其实也是属,是进一步的分类。例如病情有轻有重,这是常见的,对病情轻重的应对方法也是比较明确的,所以这也是共性。属加种差实际上是在两个类中找交集

完全特殊的治疗是指这个病人的病症与以前见过的病症没有一点共性,治疗方法也与以前完全不同。如果这种治疗方法成功了,就会成为一个范例,也就是一个新的属。但是这种完全特殊的治疗成功率很低,是摸着石头过河,迫不得已,不能作为一种理想模式。

在任何领域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包括属加种差和完全特殊这两种情况,任何一种完全特殊的解决方法都是迫不得已,不能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寻找共性是认识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