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定理的推论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6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1095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个人主义定理可得以下推论。

推论1多数人都希望尽可能多地收获利益,尽可能少地失去利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贪得无厌,多数人在自由状态下都是贪得无厌的,只有在被迫的情况下才愿意付出。在被迫的情况下,也希望尽可能少付出,这就是经济性原则。有些人很高尚,这些人懂得只有付出才能收获。但高尚的人不是天生高尚的,都经历了教育和教训。而且高尚的人也不可避免地经常表现出自私。

损害他人可以使主体产生快感,称赞他人会使主体痛苦。

推论2人有损害他人的动机。

人的痛苦有三个来源,或者说,满足人的需要有三个障碍:自我,他人和人以外的物质世界。多数人都不善于称赞别人,甚至极端憎恨献媚的人。其实,称赞别人是一种美德。主体往往认为损害他人的利益无所谓,很多人都善于挑别人的毛病,搞恶作剧,说损人的话,以损害他人为乐。这是人际关系矛盾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但自私是人的本能,一味地掩盖自私是自欺欺人。政客们互相吹捧多数是假话,想听真话就不要害怕议会里的争斗和选举中的骂战。以损人为乐还有很多极端的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在中国进行杀人比赛。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屠夫,如项羽、黄巢、忽必烈等。

推论3人渴望自由。

多数人都不喜欢服从他人。

推论4人有权力欲。

多数人有权力欲,包括在家里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中掌权。有权就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以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同时,由于每个人都渴望自由,都不希望受他人控制,于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成为人际矛盾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推论5每个人的感性心理当中,都以自我为中心。

每个人的感性观念当中都会自发地认为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重要的,别人的利益是次要的;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是最重要的,他人所想、所说的是次要的;自己的观念是正确的,他人的观念是错误的;甚至有人认为只有自己是存在的,别人都是不存在的。主体以自我为中心包括以自己的内化物为中心。

定义:如果主体把某个他人或他物的利益当成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个人或物就是主体的内化物。

多数人都自发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看,最聪明,自己的工作成果最重要,自己的宠物最可爱,等等。人们都喜欢王宝强那样的傻小子,宋丹丹那样的丑姑娘,因为人们觉得自己比别人美,或希望自己比别人美。

推论6在自由状态下,主体对自身的约束标准远低于对他人的约束标准。

在绝对自由的条件下,多数主体都不会约束自己,对主体的约束主要来自于他人。经过社会斗争主体会接受一些约束,但主体一般会尽可能地降低对自己的约束,提高对他人的约束,尽可能高地评价自己,尽可能低地评价他人。

上面的六个推论是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个人主义本身不是罪恶,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我们必须承认,必须面对的事实。而且个人主义是推动世界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是万善之源。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益的自私心理,利己就是利他。

辛格罗列了四种功利主义:古典功利主义、偏好功利主义、权力理论、尊重理性行动者的自主决定。([美]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M].刘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89.)辛格所说的这四种功利主义都是个人主义的不同表现。功利的内容就是偏好,没有偏好就无所谓功利。自主决定权是权力中的一种,权力欲望是偏好的一种。

人本主义来自于个人主义,是对个人主义的反思。反思自我的个人主义和他人的个人主义的共性,把自我的个人主义与他人的个人主义平等看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理性的,个人主义是感性的。对个人主义的反思是对自我的个人主义的否定。

个人主义与人本主义有共同之处,都服务于人的利益。只不过个人主义倾向于肯定的含义,人本主义强调否定的含义,对人的肯定是对人以外的各种事物的否定,例如对上帝的否定,对理论教条的否定和对社会组织制度的否定。

人的利益包括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片面强调哪一个都是错误的,取舍的依据只有数量。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眼前利益,损害了他人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等待他的必然是悔恨。另一方面,维护集体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往往成为政客谋取私利的借口。有些人过于理智,只追求长远利益,过多地牺牲眼前利益,这也不值得,别人会说他傻。

主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关系是传统伦理学的死穴,是太极进化主义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