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对于客观规律的崇拜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辩证二元主义对此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谁的手里都没有客观规律,人不可能完全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所说的客观规律都是我们头脑中的客观规律,客观世界本身的客观规律存而不可述。
辩证二元主义对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不存在,辩证二元主义认为这种观点完全不能成立。他们不懂得人的意识必然具有异己性,客观世界是异己性的来源。世界的本原有两个,而不是一个。
(2)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可知,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他们不知道认识世界是有价值的,认识世界的努力可以有成果。他们也不懂得认识的本质是复杂的条件反射,认识的方法是仿真或逻辑构造的创新。
(3)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是独断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他们不知道这些独断论是有价值的。客观世界存而不可述,但对于世界的认识可以有成果,包括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对抽象的道理的认识。人类需要对于道理和本质的认识,只不过客观唯心主义错把客观世界2的道理当成客观世界1的道理。只要修正了这个错误就可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新本质主义。
(4)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本原是对的,对意识的内容有丰富的论述,但这些论述很混乱,没有说清楚意识的内容到底有哪些。辩证二元主义明确指出主观世界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当中有些人把意当本原,例如尼采和叔本华,有些人把情当本原,例如克尔凯郭尔,有人把性当本原,例如弗洛伊德。他们的论述都不全面。
辩证二元主义对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二元主义认为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道理,还有各种关系。客观唯心主义只把抽象的道理当成本原,认为具体的事物是虚假的,人的意识也是虚假的。
(2)客观唯心主义试图描述客观世界的道理,辩证二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它们既不是认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所描述的道理都是主观世界的道理。
(3)客观唯心主义都是独断论,主观唯心主义批判了独断论,但不懂得独断论的价值。辩证二元主义不仅批判独断论,而且承认它的价值,并将其发展为新本质主义。
(4)客观唯心主义把抽象的道理当成唯一神圣的东西,把追求客观真实当成认识的最终原则。他们不知道人类认识道理的目的是什么。认识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有价值的认识,具有预见性、简单性和、广泛性的共性和规律最有价值。
(5)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真实的,流变的东西都是虚假的。辩证二元主义认为主观世界也有稳定不变的内容,除了规律和共性之外,精神、气节、血性、文化等可以千年不朽。变化的东西也可以是真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刘立群研究员在《辩证法的局限与误区》一文中指出了传统辩证法的问题:所讨论的内容虽然并非无道理,一无可取,但是总的说来道理相当勉强、简单、似是而非,甚至有人说,辩证法就是变戏法,有关辩证法的那些论述实际上也都相当空洞、机械、简单化,在实践中陷入极大的误区和混乱。讲空话,套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真正的共同标准和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辩证法确实离诡辩相差不远,甚至大体相同。太极进化主义对于传统辩证法的超越包括以下内容。
(1)指出辩证法的本质不是客观世界1的内容,而是客观世界2的内容。辩证法是人用有色眼镜看出来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产物。
(2)指出辩证法的价值是解释世界和理解世界,辩证法的预见性很差,所以对于实践的价值不大。
(3)把辩证法贯彻到本体论当中,认为物质与意识之间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辩证二元主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相似,但也有很大区别。阴阳理论对阴阳的理解都是指客观世界中性质相反的事物,如日月,男女,冬夏等,从来没有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当成阴阳。
(4)丰富了矛盾对立统一关系的种类,从三种增加到七种。
(5)揭示各种矛盾范畴的本质,包括有与无,本质与现象,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决定性与自由意志等。
(6)解释罗素悖论。
对于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的论述详见本书第6章第6节,第8章第3节,以及《太极进化主义》第1篇第5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认为本原只有一个,唯物主义完全否定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完全否定唯物主义,水火不容。只有跳出一个本原的窠臼,同时承认两个本原,才可能终结这场千年之争。承认两个本原还不够,还要说清楚为什么两个本原可以同时并存,如何并存。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哲学体系的方方面面。辩证二元主义不仅把辩证统一的思想运用到两个本原的关系上,而且把两个本原的辩证关系运用到新哲学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理解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本质,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抽象事物的本质,到物质的主观性,辩证关系的种类等等。只有这种对哲学理论的全方位创新才能支撑新的二元论。
太极进化主义提出的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认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真子集,同时客观世界也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其中,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真子集这个观点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但唯物主义者不会同意客观世界也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这符合主观唯心主义和佛教的思想。佛教认为:万法唯心造、唯识所变、唯识所现。辩证二元主义的世界观可以把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像珍珠一样一颗颗串联起来,集其大成。贝克莱,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王阳明,老子,庄子,牟宗三等哲学家的猜想和理念都可以圆融通透,殊途同归,但和而不同。
哲学理论讨论两道鸿沟,一个是现实的世界与理念世界的鸿沟,也就是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道理的鸿沟,第二个是认识与物自体之间的鸿沟。很多哲学家想弥合、消解或者否定这两道鸿沟,把两个世界的统一当成目的,这些努力都不可能成功。
黑格尔说:“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这就意味着把握统一”(黑格尔,1978:7)。近代哲学的“全部兴趣仅仅在于和解这一对立,把握住最高的和解,也就是说,把握住最抽象的两极之间的和解。这种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一种最抽象的对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黑格尔,1978:6)黑格尔不知道这种对立正是人们所需要的,他不了解这种对立的真正含义和价值。
太极进化主义认为,人需要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它们与具体事物的鸿沟不需要弥合、消解或否定。这个鸿沟的存在意味着认识的升华,这种认识的升华能满足人的需要,让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在这一点上太极进化主义与传统哲学完全不同。
第二道鸿沟是由人的认识能力决定的,是人无法改变的宿命。太极进化主义认为物自体存而不可述。物自体作为认识的对象在鸿沟的彼岸,不可描述,也没必要描述。因为这种描述没有价值。我们只要描述我们头脑中的物质就可以了,只有我们头脑中的物质能影响我们的决策,因而有价值。我们头脑中的物质与我们之间没有鸿沟。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进化主义消解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鸿沟。
辩证二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中有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道理,主观世界中有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思想产品中包括对事物道理的认识。如果说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是一元,客观世界的抽象道理是一元,主观世界是一元,那么辩证二元主义也可以称为辩证三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