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问题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A?因为有B;为什么有B?因为有C;为什么有C?因为有D……追根溯源,刨根问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本原。例如,伏羲八卦是一种二进制数列。创建八卦的基本规则就是冯二进一,这是所有这些卦象的逻辑来原,也就是本原。由这个本原可以推出所有的卦象。欧几里德用几条公理推论出整个欧式几何学,这些公理就是整个几何学的本原。我们研究科学和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很多原因,有些是表面原因,有些是根本原因。所谓本原就是产生所有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本原不一定在时间上最早发生,但应该在逻辑关系上位于最前面。
本原、存在和世界是最抽象的概念,在它们下面是第二级抽象的概念,再下面是第三级抽象的概念。然后再往下,越来越具体,直到最具体的事物。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里的生不是生育,而是逻辑演绎的过程。世界、存在和本原是第一级的概念。第二级的概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及其辩证统一关系。第三级概念,在客观世界里是事、物、道、理和关系,在主观世界里是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
古希腊哲学家都错把本原当成世界的来源,本原是对一切存在的抽象,是最大的类。如果说本原是指来源的话,那么本原也不应该是指世界的来源,而应该指事物的各种属性,还有各种结论和决策的来源。哲学家想找到推导出一切决策和结论的最大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就是本原。这种推导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本原是一切决策和结论的逻辑来源。而世界的来源是具体的物质变化的来源,是一个物理学问题,不是逻辑来源。逻辑推导是在主观世界中进行的,世界的物理变化是在客观世界中进行的。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谢德民说哲学要寻找要素本原、结构本原和过程本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本原。物质就是指一切客观存在,包括所有的要素、所有的结构和所有的过程。所以不存在什么要素本原、结构本原和过程本原。如果说存在要素本原、结构本原和过程本原的话,那么物质的其他方面也都有本原,例如色彩本原,声音本原,几何本原等等。这样说就等于取消了本原。
现在科学家认为宇宙来自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是宇宙的来源。这个来源不是世界的本原。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说宇宙大爆炸是世界的来源,得到这个结论的原因是什么?哈勃发现遥远的星系存在明显的红移现象,由此总结出哈勃定律,进而推理出宇宙来自于大爆炸的结论。宇宙大爆炸是这些逻辑推理的结论,而不是这些逻辑推理的前提。本原应该是所有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所以宇宙大爆炸不是世界的本原。宇宙大爆炸只是时间上在先,而不是逻辑上在先。
我们都没见过宇宙大爆炸,所以这个来源是我们的想象,而不是直接经验,更无法轻易断定它是不是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是要求用直接经验检验真理,而不能用间接经验或理论推导的结论来检验真理。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把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当成本原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每天都要用三段论做很多推理。例如,每个生物都是复杂系统,麻雀是生物,所以麻雀是复杂系统。这里,“麻雀是生物”是小前提。要得到这个小前提就要进行归类,归类就是还原。例如,所有的麻雀都是鸟,所有的鸟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系统,等等。我们每天都要使用三段论,所以每天都需要进行各种归类还原。这些还原的过程都是不断抽象的过程,也就是寻找逻辑来源的过程。当各种还原一直往前进行,进行到终点时,就得到了本原。
这个过程不是从现在到过去,推演到历史的起点,本原在那个起点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不仅所有现在的麻雀是鸟,过去的麻雀也是鸟,任何时候麻雀都是鸟。在抽象的过程中,被抽象的具体事物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存在。本原的原不是三点水的源,而是原因的原,还原的原。
因为本原是不断还原得到的,是指最大的类,分类的依据是事物的共性。找到所有事物的共性才能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本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抽象理解,关于本原的学说就是形而上的世界观。
所有的鸟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系统,所有的系统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还原的过程终结于物质和意识的循环,所以说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而且也只有这两个本原。从其他事物开始的还原最终也都会进入物质与意识的循环。例如,所有的人都是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这种循环就是这两个本原的辩证统一。
因为要找到本原就需要不停地还原,还原到最后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物质。于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就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过去的哲学就在这个问题上停下来,再也走不动了。
《梦溪笔谈》里讲了一个故事。赵匡胤有一次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说:天下道理最大。赵匡胤频频称赞。本原是一种道理,古代哲学家认为本原比世界大。老子认为道先天地生。
我们看不到客观世界当中的类,只能看到客观世界当中具体的事物。所有的共性,所有的类,所有的抽象事物都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因为本原是所有事物的共性,所以本原在意识当中。
我们每天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是寻找共性。在很多领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其中的共性都是意识。研究经济发现经济决策的动机都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研究军事发现取胜的关键是战斗意志;研究伦理、艺术、宗教发现它们都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甚至连科学这种最需要排除主观性的学科当中都发现意识的影响。所以得出结论:意识是所有事物的共性,所有事物的共性就是本原。
哲学的目的是找到本原,古代哲学家相信从本原可以推导出一切事物的特性。如果意识是本原,那么只要知道了意识的特性,就可以知道一切事物的特性了。
第2节的定理指出,所有客观事物都有主观性。但主观性有很多种,不是每个客观事物都具有所有的主观性。例如,人的情感是人的主观性,客观事物没有情感。但客观事物具有或然性,或然性即概率。上帝不掷骰子,或然性不是客观性,客观事物没有或然性。意识有或然性,所以一切事物都有或然性。物质没有或然性,如果物质是唯一的本原,那么一切事物都没有或然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都有或然性,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有或然性,核战争是否会爆发有或然性,就连已经发生,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的事情都有或然性,例如某个嫌犯是否为真的原凶有或然性,中国的GDP是否已经超过美国也有或然性。既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或然性,都具有意识的特征,所以意识是本原。
把人的意识看做本原,是不是把人的意识的地位提前了,抬高了?不是的。因为哲学的目的就是寻找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所以哲学就应该从意识开始。虽然意识是物质世界运动一百多亿年以后才有的,但演绎只能从有了意识之后开始,那一百多亿年都是认识的结果。意识到世界的这个思维过程是客观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科学家只知道看世界,于是认为世界在前,意识在后。哲学家先看自己,是意识在前,世界在后。意识创造了世界之后,再从世界开始创造人和人的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当成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但他们走入极端了,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过犹不及,他们的错误是没有把握住分寸。过去的多数哲学家要么完全否定唯心主义,要么完全支持唯心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他们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能在唯物与唯心当中二选一。辩证二元主义发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于是能够最终跳出这个藩篱,开创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