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西方哲学中的逻辑构造理论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3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3900 次浏览 | 分享到:

太极进化主义认为,科学主义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矛盾。第一个是伦理学方面的矛盾,即人本主义与进化主义的矛盾。第二个是本体论方面的矛盾,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

建构主义强调了科学的主观性。相反,科学主义追求客观真实,不讲情面,尽可能地排除人为的干扰,不把人的利益当成真理的标准。这就是进化主义的价值标准。这个价值标准本身没有错误,但不全面。全面的价值标准是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的对立统一。科学如果只为了研究而研究,脱离人的主观需要,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就没有价值了,就会失去发展动力。

科学主义的本体论立场是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对主观视角,认为只有客观视角才能看到真理。建构主义与唯物主义不同,强调了认识的主观视角。这两者都不完整,正确的答案是辩证二元主义。辩证二元主义认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是本原,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主义只追求客观,就无法解释很多悖论,而且会不断产生新的悖论。而建构主义如果完全否定客观性就无法自圆其说。科学主义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不全面,而不是绝对错误。但是当科学主义在这两个方面走极端的时候就会变成错误。

4.罗素的摹状词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区分了摹状词(descriptions)和专名(proper names)。罗素认为,摹状词是通过描述各种属性而指称某物的短语,它所描述的对象并不必然存在。专名不但在语法上是作为主词出现的,而且在逻辑上必然存在一个它所指称的对象。

罗素的这个理论很有价值,但他的定义是错误的。摹状词和专名都是主观世界的内容,都是通过描述各种属性而指称某物的短语。它们是否指向一个客观世界的对象,已经超出了主观世界的范围。语言的对象都首先是主观世界的逻辑构造,专名的对象首先也是主观世界的逻辑构造。在给专名命名的时候往往并不能确定它所指的对象是否客观真实,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证明才能知道。例如,以太是一个专名,但以太到底存在与否,在命名的时候并不能确定。

人的思想是无法超出主观世界的,所以,不能用是否指向客观对象的方法来区分摹状词和专名,只能用它们对人的利益的影响来区分。科学名词一般是专名,艺术名词一般是摹状词,因为科学和艺术给人带来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不能说摹状词没有所指,虽然它所指的内容不一定真实存在,但摹状词仍然有所指。例如,打闹天宫的美猴王是一个摹状词,孙悟空是它所指的对象。虽然孙悟空是虚构的,但离开了这个对象,这个摹状词就没法理解了。

在罗素看来,一个专名如果没有所指,它在一个命题中就没有意义。而摹状词可以没有所指,摹状词的作用是“有助于一个句子的意义,而在单独使用时却完全不具有意义。”罗素的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摹状词在单独使用时也是有意义的,它在客观世界里可能没有所指,但在主观世界里有所指。专名的意义也首先因为它指向主观世界里的一个事物,然后经过证明之后才指向客观世界的事物。不能说一个专名如果没有所指,它在一个命题中就没有意义。由于罗素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竟然荒唐地认为,由于摹状词实际上并没有指称外在对象,因而它不是命题的真正要素,而仅仅是为了语言上的方便而引入命题的,这可以通过用其他方法取消摹状词而不改变命题的意义得到证明。(郑杭生,1988:91)

罗素对于摹状词得到以上结论之后,接着开始对表示类别的词进行分析。因为罗素认为所有的表示类别的词都是摹状词,所以他认为,类并不是命题所断定的组成部分,而只是一种“逻辑的虚构”(logical fictions),是为了使用上的方便而设置的。如果把类看作命题所断定的组成部分,把类自身看作这个类所包含的一个分子,就会出现理发师悖论。罗素试图用逻辑构造取代一切抽象实体概念,从而消除由摹状词描述的非真实对象和理发师悖论罗素的这种努力肯定是行不通的。理发师悖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理发师悖论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罗素为了取消悖论,导致了更多的问题。

罗素与多数哲学家一样,总是把虚假的东西当成没有价值的,总是认为各种认识难题都是这些虚假东西的罪过,总想通过排除虚假的东西来解决认识难题。这种成见必然导致它的理论失败。但罗素对摹状词和类等虚假的东西的论述比较详细,这是他的理论当中可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