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丰富多样的逻辑构造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3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7666 次浏览 | 分享到:

1.艺术形象、神灵和科学

小说、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多数是虚构的,这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当然不属于客观世界,只能属于主观世界,是我们在编故事。真实的人很复杂,艺术形象可以很简单。艺术形象都是人创造的逻辑构造。艺术形象往往是典型形象,所谓典型就是符合人的某种认识。一个艺术形象首先在作者的头脑中产生,然后进入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头脑。因为典型形象符合大众的某种认识,于是容易被大众接受。虽然是编造的,但大众会把他当成真实的东西。

上帝、佛祖等神灵都是人编造的,只有宗教信徒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存在。这些人为编造的神灵都不属于客观世界,只能属于主观世界,神灵都是人创造的逻辑构造,是我们编的故事。只不过宗教信徒坚持说这不是故事,是真实的存在。

前面说数学和几何的概念和理论是逻辑构造,同理,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也都是逻辑构造。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可能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反映,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和规律本身不会出错。既然它们有可能出错,就说明它们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

2.未来、过去、时间和空间

2.1未来

我们每天都要谈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事情,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从本质上说过去和未来都不是客观世界的内容,而是主观世界的逻辑构造。

什么叫“未来”?“未来”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来”,就是说在客观世界里不存在。客观世界没有未来,只有当下。那么我们谈论的未来的各种事物在哪里存在呢?既然它们不在客观世界里,就只能存在于主观世界里。所有未来的事物都是我们想出来的,都是假的东西,都是思想游戏创建的逻辑构造。《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3章3.4节提出一个定理:所有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意识。

但我们需要这些假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设想、估计、盘算、预言、预测、憧憬、渴望,我们还需要计划、规划、蓝图、方案、方针、预算、预案、决策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假的,都是尚未变成现实的逻辑构造。编制这些内容的过程都是思想游戏。但这些假的东西不仅有价值,而且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的学习计划、工作计划、投资计划、作战计划、战略规划等等都对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不编这些故事,那我们真实的生活将面临灾难。这些工具和故事的内容往往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水平。用东晋著名僧人僧肇的话说叫:“虚而不无”。《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3章3.4节提出一个定理:所有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意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预测。开车的人最怕鬼探头,所以从公交车旁边路过的时候要减速,备刹车。因为这时司机做出了一个预测:可能有人会从公交车前面突然出现。其他各种路况司机也要做出各种预测,司机要知道爆胎的时候如何应对,刹车失灵时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都是在做预测,所有的预测都是未来的事物,所有未来的事物都是想象出来的虚假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存在。

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在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钟南山就坚持认为如果武汉不封城疫情就会在全国大流行。钟南山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他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而其他学者没有做出这种预测。评价一种科学理论的水平也主要看它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爱因斯坦预测到光线受太阳引力产生弯曲的角度,于是相对论一夜成名。一个国家的战略规划也是逻辑构造,中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每看到一个客观事物,马上就会引出很多想象。这些想象、预测和计划等都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操心。我们的生活总是由操心构成。操心的根本原则是维护主体的利益。海德格尔看到了操心的存在,但他没有说出操心的根本原则。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寻找价值的根本原则,但他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脱离价值,追求真实。这也是几乎所有哲学家的错误。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这个现状,在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看到问题背后的价值原则。

2.2过去

和未来一样,过去也是假的,是我们头脑中的逻辑构造,是我们编的故事。在主观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列存在。客观世界里只有现在,过去的事情一旦过去就永远消失了,死掉了。例如我今天与朋友一起吃饭,吃完以后这件事就彻底消失了,客观世界里永远不会有这件事了。即使重现,那也是另一件事,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谈论的所有过去都是记忆,以及根据记忆产生的各种推测。

很多学科都要讨论过去和历史,都要预测未来,因此所有的科学都是在讨论主观世界的故事。主观世界里人是可以穿越的,也就是说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与客观世界的时间完全不同。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

每个人所说的客观世界都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时间上和空间上离他越远的事情了解的越少。所以每个人所说的客观世界都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中国古代后人写前朝的历史大部分都是不可信的,但前朝自己写的历史几乎不可能让人看到,大部分都烧光了。所以很多历史真相我们不可能知道。二十四史只能记录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事实都被大浪淘尽了。外国的历史记载就更少了。现在你问美国的年轻人,二战谁赢了,有很多人答不上来。这样简单事实都不知道,复杂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更不可知了。1965年印度尼西亚的大屠杀至今没有伸张正义,甚至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多少重大事件,有谁能说清楚。

科学家相信,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但谁都没见过宇宙大爆炸。科学家对于宇宙大爆炸的描述也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推论,肯定有不准确的地方,甚至可能完全是错误的。我们见过电影里的爆炸,还见过宇宙的照片。我们所想到的宇宙大爆炸就是我们见过的爆炸和宇宙的形象组合起来的东西,科学家再给它增加一些数据和公式。所以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是我们自己的头脑中的思想游戏创造出的思想产品而已,是一个逻辑构造。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历史学家要想进入历史人物的思想中,“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那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行思考他们。”“历史学家不仅是重演过去的思想,而且是在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重演它。”(柯林武德1986:244)

历史学家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历史人物的思想,这种重演与原型当然有区别,这种重演自然会融入历史学家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观念和性格。所以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创建的逻辑构造,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别,但是历史学家往往会把这种重演当成真实的历史。

思想重演论作为柯林武德的重要理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影响至深,成为现代历史哲学的一门显学。

历史文献与实物在时光流逝中不断散佚,这种时移世易很容易使掌握历史解释权利、历史认识方法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选择和诠释,使我们只能透过遗存并不算多的记忆与经人删订的史料来重建历史而重视经典作家与精英思想的历史哲学传统,又使这种记忆和史料“经典”化。这种经典化有时是一种偏见,于是可能距离实存的历史越发遥远。在柯林武德看来,所谓的历史认识只能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事实的间接论证或外在表达,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都是有待确证和值得怀疑的。(饶涛,2013)

在柯林武德看来,只有把握哲学的反思特性,才能真正把握哲学的实质。也只有真正理解哲学的实质,才能进一步理解历史哲学的批判性。

柯林武德在他的自传中说,有的哲学家在给人们提供科学方法的理论的时候,总是不提供关于历史方法的理论他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如同告诉读者,“世界放置在一头大象的背上,但他希望人们不再追问支撑大象的东西是什么”(柯林武德,1993:334)。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绝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饶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