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创造了很多产品,包括知识、假说、假设、幻想、神话、童话、谎言、艺术、信仰、宗教、意见、偏见等等。其中,知识包括经验、观念和理论。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包括对外部事物的直接经验和对自己身体和内心的主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其中有很多错觉。观念包括各种意见、偏见、假说、假设、感想和各种不太成熟的想法。理论包括科学理论、哲学理论和各种各样的谬论。经验、观念和理论都在讲述抽象的物和道。知识是客观性最强的意识,其他意识的客观性都很弱或没有客观性。知识在主观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客观世界,可以称为客观世界2,知识就是客观世界2的内容。
在主观世界当中,人的性(本性、利益、需要)和情绪是本我,人的情感、思想、态度、意志、决策、经验、观念是自我,人的情怀和思想产品中的科学、艺术、宗教是超我。
在客观世界里有日月星辰、桌椅板凳,有人类社会、人的大脑,还有大脑的运动以及大脑运动产生的意识。人的意识产生了主观世界,主观世界里有我看到和想到的东西。我看到桌椅板凳,我看到人和人的各种行为,我看到日月星辰,我想到宇宙大爆炸,我想到光的波粒二相性等等。这些东西构成了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2,真正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1。
图2 两个世界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由我们的经验、观念和理论构成的,是一个人造的客观世界。例如,我们想到石头的时候,就会想到它的圆形或不太规则的形状,想到它很坚硬,想到它的颜色是白的或灰色的等等。这些形状、硬度、颜色都是我们对于某个事物的感觉经验,坚、白等感觉经验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物体。这个由感觉经验组成的物体与真实的物体往往不同,真实的石头内部有复杂的成分和结构,这些客观的内容比我们能想到的东西多得多。所以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其实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世界2,而不是客观世界1。
客观世界2在主观世界里面,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主观世界又在客观世界1里面,是客观世界1的真子集,因为主观世界的内容都是人的意识,而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系统,是客观世界1的一部分。人的经验具有异己性,只有承认客观世界在我们之外才能实现认识的逻辑统一。
下面我们再看这个客观世界1。客观世界1真的是客观的吗?我们这里说的客观世界1也是我们所想到的,如果我没有想到它我就不可能说。既然我现在想到说到客观世界1,那么客观世界1也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本质上也是客观世界2。也就是说,在客观世界1的外面还有一个主观世界,在这个主观世界外面还有客观世界。
依此类推,层层嵌套,无限循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这种关系属于辩证统一关系,或者说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辩证二元主义的世界观,是哲学的形而上学应该向大众展示的最根本的总体世界观。
下面这个图片里的这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图片,这个图片里有一个人,就是她自己,图片里的她又拿着同一个图片,图片中还有更小的图片,依此类推,无限循环。在照镜子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两个镜子相对放置,可以看到镜子之间无限反射,镜子里有无数个镜子。这叫德罗斯特效应(Droste effect),是递归的一种视觉形式。
图3 德罗斯特效应
辩证逻辑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但又是很多事物的共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逻辑关系。德罗斯特效应、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等现象都提供了辩证统一关系的直观形象。莫比乌斯带的上下两个面是相通的,克莱因瓶的内部与外部是相通的。小时候,我们都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头儿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头儿讲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永远不停地讲下去。
图4 克莱因瓶,莫比乌斯带,太极阴阳图
太极阴阳图中,阴是黑色的鱼,阳是白色的鱼。白鱼的眼睛是黑色的,黑鱼的眼睛是白色的。白鱼的黑眼睛其实就是黑鱼,所以黑眼睛里有白眼睛,白眼睛里还有黑眼睛。两条鱼首尾相接可以代表相互转化,互相包含的关系。
这种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意识到这种关系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但是到底有什么意义,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这种辩证的世界观没有成为哲学的形而上学向大众展示的最根本的总体世界观。中国的太极阴阳的思想与这种世界观近似,但没有说阴和阳分别代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科学当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广义进化论等学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但科学只描述客观世界。哲学与科学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只有哲学能提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图景,科学所描述的客观世界只是这个图景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家所研究的世界是他们所看到、所想到的世界,也就是客观世界2。所谓“研究”就是你去看、去想,如果你没看到、没想到,你就不可能研究。所以科学家只能研究客观世界2,不可能研究客观世界1,而客观世界2只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超出主观世界之外。就像孙悟空一样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因为如来佛在手上写了四个字:“主观世界”。所以科学所描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科学永远不能代替哲学。
客观世界1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一旦你试图描述它的时候,它一定马上变成客观世界2,而不再是客观世界1了。
科学家只知道看世界,哲学家除了看世界之外,还知道看自己。知道对世界的认识中包括主观因素,知道意识是本原。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难?”他答道:“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就镌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柱子上。所以科学家所描述的世界只是表层世界,辩证二元主义的世界图景才是世界的深层结构。
我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客观世界也是我的一部分。因为世界在我眼中,世界在我心中。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1]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2]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才是那个完整的世界,我就是上帝。这里说的“我”是指每一个主体。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柏拉图提出的问题。科学家们以为他们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回答不了。
为什么科学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他们遇到量子力学和其他学科的一些悖论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他们的世界观就容易被颠覆,也无法理解辩证逻辑。只有哲学能消除这种迷茫,只有哲学能为科学提供基础。
为什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呢?因为我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研究科学、认识世界都必须依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就像一副有色眼镜。
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世界的时候戴着有色眼镜,如果他们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红色的,就会认为客观世界的物质是由红色的元素组成的,他们不会想到红色来自自己佩戴的眼镜。哲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我们的认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3]
为什么说对象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认识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得不使用抽象的认识方法,这种抽象的认识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戴的一副有色眼镜。
一只鸡加一条狗等于什么?是等于两只鸡还是等于两条狗呢?显然都不是,但我们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二,因为我们在做这种运算的时候首先进行了抽象。我们所说的一是什么?是对一只鸡、一条狗、一个人、一个地球等所有事物的抽象。科学研究离不开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的前提是抽象,所以科学研究永远离不开抽象。抽象的过程只能在主观世界里进行,客观世界里只有具体的事物,没有抽象的事物。在具体的客观世界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永远不等于一。在抽象的主观世界中,一可以等于一。所以科学研究永远跳不出主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