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主观性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3260 次浏览 | 分享到:
1 客观性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
2 主观臆造的关系和规律
3 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4 不可知定理
5 异己性的直接来源是人的主观世界

要对一个理论进行完全经验地证伪如同对一个理论进行经验地证实一样是不可能的。这个命题现代科学哲学称之为“资料对理论的不充分的或不足够的决定性(underdetermination)”。要证伪“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命题是可能的,只要看到一只白色的乌鸦就行了。但这个证伪要以“这一只乌鸦的确是白色的”这个命题被证实为前提,但这可能只是错觉。

人类的所有知识都最终来自于归纳,而归纳的结论又无法证实,因此休谟等人说物自体不可知。我们与物自体之间有一道鸿沟,永远无法跨越,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只针对数学,我们需要一个针对所有认识的不完备性定理。

不可知定理:认识与客观世界是否相同无法完全证实。

不可知不是指客观世界没有被认识的可能性。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很多知识是真实的。但哪些知识是真实的我们无法完全证实,所有的真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

科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理论在不断变化,现在确认的真理将来会发现错误,“没有永恒的真理”是唯一永恒的真理。

定理:没有永恒的真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的稳定性在加强,发现错误的机率变小了。所以,人们相信能找到永恒的真理,或找到近似永恒的真理。真理的稳定性一定大于所有的物质财富。

5 异己性的直接来源是人的主观世界

  人的所有认识都来自于经验和意识处理,所有的经验都是主观世界的内容,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发现了经验具有的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世界的客观性,于是就无法解释经验的客观性。经验的客观性是指经验的异己性

真理虽然属于主观世界,但与其他观念不同,具有异己性。一种观念能够被证实,是因为这个观念与其他观念、经验之间有某些特定的符合逻辑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人来说是异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

异己性是知识与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属于主观世界,所以客观性的直接来源是主观性,由于异己性属于主观世界,因此所谓认识的本质也属于主观世界。异己性的间接来源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服从这种异己性,就是服从客观性。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与人的利益有关的属性。人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经验和观念,有些服从异己性,有些不服从异己性。服从异己性的认识往往对人有利,便于提供准确的预测,这时,那些服从异己性的认识是本质,不服从异己性的认识是现象。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这种在经验和观念之中进行的选择。本质这个词经常被乱用,需要解释,这里应该指事物与人的利益有关的属性,不应该指其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