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归纳)的定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7 | 21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抽象的定义

  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如果某个生物观察到自身利益的变化X与某个现象a同时出现,那么在这个生物的神经系统中,a会与X建立对应关系,即当这个生物观察到a时会联想到X。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狗的利益变化X是食物到来,观察到的现象a是铃声。如果aX多次同时出现,那么生物神经系统中aX的联系就会加强,联想速度加快,这就是抽象(归纳)被归纳的是多次出现的联想,归纳的过程中将这些联想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合并,所谓合并就是只保留一个联想,作为共性,其他经验被抛弃。

定义:共性是相同的若干意识被简化之后保留的一个意识。

定义:质就是共性。

定义:抽象(归纳、概括)是经过对比和简化,保留共性并排除其他经验和观念的思想过程。

被抛弃的意识不再作为思维材料,不再联想到这些内容。所谓利益变化是对利益变化的认识,也是抽象的经验。

皮尔斯认为抽象、归纳和概括是不同的概念,“‘概括’generalization)是指在不改变信息的情况下,广度增加,深度减少。‘归纳’induction)是指增加确信信息而使其广度适当增加,深度不变。‘抽象’abstraction)是指通过减少已知信息,而使其深度减少,广度不变。”([美]皮尔斯.皮尔斯:论符号,李斯卡:皮尔斯符号学导论[M].赵星植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116.)皮尔斯的这种区分是没有道理的。抽象、归纳和概括都是减少内涵、增加外延,即减少深度、增加广度的思想过程。

定义:观念(命题)就是被简化和强化的联想。

如果铃声与食物有时同时出现,有时不同时出现,那么生物神经系统中的这种联系就会减弱。食物的出现是生物利益的增大,天敌的出现是生物负利益的绝对值增大。皮尔斯说:信念“标志着一种习惯,由于这种习惯,人们只要有机会唤起这个信念,就会按照一种确定的方式行动。([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吴矣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32.)联想是一种心理习惯,所以皮尔斯说信念是一种习惯是有道理的,但不准确,因为心理习惯不只包括联想,还有情绪和决策等方面的心理习惯,信念与这些心理习惯没有必然联系。

二、对抽象的说明

可以说,归纳与抽象完全相同,但也可以作一点区分。在归纳和抽象时,首先把相似的经验或观念放在一起对比,然后找出相同的部分,这可以看作是两个步骤。归纳像是指第一个步骤,抽象指第二个步骤。其实,这两个步骤没有必要区分,区分了反而会引起误解。所以定义中没有区分归纳和抽象。

在智能的早期进化阶段,抽象是让意识简单化的自发的思维过程,当人认识到抽象的固定模式之后,抽象就变成了自觉的思维。

认识过程的抽象可以只研究两个经验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其它因素。实验过程是具体的过程,所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不可能只考虑某些因素,不考虑其他因素。实验抽象的方法是只研究两个因素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其它条件保持不变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实验是实证科学最重要的依据,是科学实验最终把科学与神学、自然哲学区分开,其实真正把科学与神学、自然哲学区分开的不是实验,而是预见性。天文学、考古学等学科几乎不做实验,但它们也是科学。实验的作用在于它有利于对比和抽象,因为实验可控制条件,天文、考古等观察无法控制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抽出来”的是一个意识

  经验都是对事物的片面的认识。当人认识事物A时,一般都是先观察事物的部分属性,例如颜色a、体积b、重量c等。这样一来,事物A的属性在主观世界里变成了一个个单独的存在,这些存在都是经验。所谓抽象不像是把一张纸从一摞纸中抽出来,而是产生一个新的意识,这个意识是对具体事物的一个片面认识,而具体事物本身没有减少任何东西。所谓片面认识是指不经过反思或很少反思的直接经验,所谓事物的属性多指这些片面认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反思的结果。

所有的知识都来自条件反射,归纳(抽象)是知识的第一来源。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中,具体是相对的具体,与客观事物的具体相比还是抽象的。

事物A的整体在主观世界里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因此客观世界中的同一个事物可以与主观世界中的多个存在(Aabc等)对应。

抽象的认识是共性,这种共性存在于多个事物当中,例如红色可以是多个物体的属性,这些物体的红色可以是完全相同的。具体一定是个别的,与众不同的。具体的事物会具有与其他事物相同的性质,但一定同时具有个性,不能完全与其他事物相同。如果两个物体所有属性都相同,它们的空间位置一定不同,如果空间位置也相同,那它们一定是同一个具体的物体。一个具体的经验有特定的内容,与其他经验不同,即使这个经验的内容与其他经验相同,它发生的时间会不同。

四、分类

抽象导致分类。

定义:分类就是以共性为依据,将具体对象划分为若干集合的思想过程。

以共性a为依据,所有的对象可分为两个集合:包含a的对象和不包含a的对象。当把a+b作为进一步分类的依据时,包含a的集合分为两个子集:包含a+b的对象,包含a不包含b的对象。

我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时,总是先看它属于哪一类。为什么一定要归类呢?因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很多共性,把一个陌生的事物归类之后,就可以断定它也具有这些共性。例如,当我们根据蝙蝠的牙齿断定它是哺乳动物时,我们不用看就可以断定蝙蝠具有哺乳动物的很多其他属性;如果我们在火星上发现某种东西能够繁殖,我们就可以断定它具有生物的各种属性。如果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由,拒绝归类,就意味着很难了解它是否具有这些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