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有价值的本质主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5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8 | 5821 次浏览 | 分享到:

1.引言

本质更真实,还是现象更真实?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质主义认为科学和哲学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是易变的、虚假的,本质是稳定的、真实的。柏拉图和黑格尔等人的理论是本质主义的代表。但是近代哲学当中反本质主义占据了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太极进化主义认为,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都有严重问题。本文将对它们进行彻底的批判,阐述本质到底是否真实,以及本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本质主义。

2.抽象事物的来源

2.1民族性格

朝鲜战争开始前,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奴性的、胆怯的和自私的,结果万众视之若神的麦克阿瑟以最大的跟头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勇敢、顽强、智慧、勤劳。全世界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认识因为朝鲜战争而彻底改变了。

为什么同一个民族会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民族性格?这两种民族性格哪一个是真实的呢?可以说,都是真实的,也可以说都不是真实的。1949年以后中国的政权改变了,也就是社会组织的性质改变了,于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组织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不是民族性格发生了变化。

我们所说的民族性格不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抽象事物,而是我们观察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之后进行抽象总结得出的一种认识。对于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察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因此我们所说的民族性格只是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当中的一种意识。人们经常把这种主观世界当中的意识错误地当成客观世界当中真实存在的事物。

麦克阿瑟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臆测有很多过去的客观事实作为根据。虽然到了1950年客观事实已经改变了,麦克阿瑟的臆测还没有改变,但他当时只能以这个臆测为根据进行决策。我们每个人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很多臆测,这些臆测当中有很多是错误的。但是我们每天所做的各种决策都只能以这些臆测为依据,我们不可能把客观世界本身作为决策的依据。不过,这些臆测有可能越来越客观化,越来越复杂有序,让我们做出越来越多的正确决策。哲学家所说的道理和本质都是复杂有序的臆测。因为它们是一种臆测,所以有可能是虚假的,但我们的决策和实践需要它们。

2.2道在屎溺中

当我们说铅笔能写字的时候,我们说的是所有的铅笔都能写字。当我们说人有七情六欲的时候,我们是说所有的人都有七情六欲。这里说的人、铅笔或其他事物都是抽象的概念。

从老子和柏拉图开始,哲学家构建起了抽象的客观世界。柏拉图认为抽象的事物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一支抽象的笔就像一支具体的笔一样存在。但这支抽象的笔既不在你手里,也不在我手里。那它在哪儿呢?柏拉图也不知道,但他坚信在某个地方,可能在天上。而实际上他所说的抽象的东西都是人想象出来的,都在人的头脑当中。

人类首先认识到各种具体的事物,然后随着认识对象的增多,人们逐渐对它们进行抽象,这样就产生了抽象的事物。这个抽象的过程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的大脑,所以这些抽象的事物不可能在天上,也不可能在客观世界当中。但是因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也在人的头脑当中,于是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事物都成为人们谈论和思考的对象。具体的事物在人之外存在,于是好像所有抽象的事物也在人之外存在了。

《庄子》外篇《知北游》中说道无处不在,甚至可以在屎溺中。庄子所说的道既可以指客观世界的道,也可以指主观世界的道。主观世界的道是一种思想产品,所有的思想产品都属于主观世界。太极进化主义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互相包含的,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思想产品的道可以无处不在。

就像王菲在《传奇》里唱的那样,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心中所想的东西会投射到各种空间位置上和各种客观事物上,似乎它真实地存在,真实地占有一个空间位置。其实都是假的,都是想出来的,这种投射发生在主观世界里。

2.3抽象的道理

理论的适用范围越大,它的价值越大。具体的事物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抽象的事物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适用于非常大的范围,所以抽象的事物具有极大的价值。前面说的民族性格、精神、品质等都是抽象的事物,都有极大的价值。

哲学家热衷于谈论最抽象的事物,而且越谈越多,越谈越神秘,玄而又玄。哲学家的描述越来越离奇,最后变成了谁都看不懂的东西。老子把最抽象的存在称为道,《易经》称之为太极,儒家称之为理,柏拉图称之为理念,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即一切事物的共同规律和共性。

巴门尼德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所说的存在是什么意思呢?一张桌子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一个人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但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不是这种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的存在,也就是抽象的道和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指事物的共性。亚里士多德在讲“实体”或“有”的时候,他与柏拉图讲理念时的思想方法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客观唯心主义。只不过亚里士多德更彻底,他所说的实体是所有事物的理念,是所有理念的理念。

3.两种道理

3.1客观的道理和主观的道理

客观世界中有事、物、道、理和关系。事是事件,物是质料,道是规律,理是共性。道和理都有两种:客观世界的道理和主观世界的道理。客观世界的道理与客观世界具体的事物一样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真实地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道、理、理念、理性、本质等都是指这种客观世界的道理。主观世界的道理不在人的意识之外,是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认识。人首先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产生具体的经验,然后人在具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产生了各种抽象的认识,这些认识就是主观世界的道和理。所有的科学和哲学理论都是这样产生的,所有的真理都是主观世界的道理。

如果用体与用来分析事物与道理的关系,那么应该说它们互为体用。我们首先要观察具体的事物,然后从中抽象出道理,所以这时事物是体,道理是用。然后我们用道理去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预测未来的具体事物,这时道理是体,事物是用。

客观世界中的道和理可能真实存在,可以支配世界的运动,但它们不是认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无法了解它们的确切内容。我们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得到经验,无法直接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胡塞尔说人可以通过理性直观感知客观世界的道理,柏拉图说人可以通过回忆感知客观世界的道理,这些说法都十分荒唐。人能直观到的只有自己的胡思乱想或者科学创新。胡思乱想和科学创新的区别不是它们是否客观,而是它们是否有价值。即使理念能被直观的话,我们也无法区分哪些是我们随意的猜想,哪些是真正被直观的理念。因此这些被直观的理念或道理都没有价值。如果理念能被直观或回忆的话,柏拉图早就创建出日心说或宇宙大爆炸理论了,而不需要再等两千年了。

主观世界的道理是人的认识,人的认识经常出错,意识有局限性。客观世界的道理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会因为意识的局限性而出错。科学和哲学的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将来都有可能被推翻,所以科学和哲学的道理都不是客观世界的道理。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他认为“道”和“常道”不同。“常道”是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而“道”是主观世界中人对“常道“的认识。老子又说:“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这里的“道”是客观世界的“常道”,还是主观世界中的“道”呢?天不可能向人学习,所以“天法道”中的“道”一定是“常道”,而不是主观世界中的“道”。而客观世界的“常道”是自然界中具体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支配力量,“常道”只会支配自然,而不需要取法自然。所以“道法自然”中的“道”只能是主观世界中的道,不是“常道”。可见老子把“道”和“常道”混为一谈了。

3.2巴尔特的葱头和德里达的延异

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者企图由批判早期结构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出发来消解和否定整个西方传统体系哲学的基本观念。在美国,以奎因、罗蒂等为代表的哲学家则试图通过重新构建实用主义来批判、超越近现代西方哲学。

结构主义假定有一个先验的潜在的结构,它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或成为符号系统的意义根据和中心。这本是结构主义从索绪尔以来的普遍信念,也是包括巴尔特在内的所有结构主义者们所着力探寻的目标。但晚期的巴尔特却激烈地反对这一结构主义的公设。在《文体及其形象》中巴尔特说:文学作品就像一颗葱头,是许多层次构成的,里面到头来并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不可简约的本原,有的只是一层层的包膜。(郑杭生,1988:344)

巴尔特的观点既对又不对。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就是指客观世界中抽象的道理和不能直接观察的具体事物。这些东西有可能存在。巴尔特说抽象的道理不存在,可见巴尔特的观点属于反本质主义,他是在反对客观唯心主义的独断论。这种反本质主义观点值得肯定,因为客观世界中的抽象道理不是知识的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依据,没有价值。但主观世界中可以有可贵的潜在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决定符号的意义。如果结构主义所说的潜在的结构是这种主观世界中的结构,那么结构主义就可以走上正轨。

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和反本质主义者就说客观世界的道理不存在。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只是具体物质的存在,他只说出了无心外之物,而没有说无心外之理。王阳明不仅比贝克莱早二百多年,比笛卡尔早一百多年,而且比贝克莱、笛卡尔论述得更全面。其实我们可以承认客观世界的道理存在,因为我们没有十足的根据证明它们存在还是不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说它们存在,属于独断论。而且它们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世界的道理没有价值。

德里达关于延异(differance)的理论就是企图用新本质代替旧本质的努力。例如,一般认为一个杯子就是一个杯子,杯子是一个确定的存在。但是德里达认为,对杯子的确认是一个意指功能延异的结果。当一个杯子进入视野,人们意识到这个物体是圆柱体的、有个把柄、中间空的。继而又意识到这个物体是白色的、有红色的字印在上面、陶瓷做的、很光滑,等等。因此杯子并不能被认为是固定的存在,而是一个始终在不断地被新的认识所覆盖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形成一个“杯子”的概念,而这概念被确认之时,已经又有新的认识在产生。

德里达的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他没有分清楚客观存在与主观存在的差别。这个延异的过程是主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不是客观世界变化的过程。杯子本身没有变,而人对杯子的认识一直在变。旧本质主义说的本质是那个不变的杯子,德里达说的延异是那个变化的认识。德里达没有说清楚这个区别,没有明确说明延异指的到底是主观世界中的概念,还是客观存在。他说杯子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固定的存在,也就是说客观世界中的杯子不是固定的存在,会随着每个人的认识而变化。杯子怎么可能随人的认识变化呢?所以德里达的模糊的表述让他的理论失去了价值。如果他说的延异是主观世界中人的认识,那么他的理论很有价值,如果他说的延异是客观的事物,那么他的理论就毫无价值了。

德里达和巴尔特的缺点都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主观世界的概念应该被当成本质,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用延异取代本质之后,哲学大厦没有坍塌,而是应该致力于构造这些新的本质,这是哲学的主要任务。

3.3毛泽东的认识论

毛泽东认为,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毛泽东选集,1991:291-292)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正确地指出了理性认识的重要价值,他们的错误在于,把所有的抽象认识都当成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显然是太武断了。理性认识来自于人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有可能出错,而不是人能亲眼看见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创造抽象的认识是科学和哲学的重要使命,哲学应该创造最抽象的认识。可以说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的发展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但也不能过于神话这种飞跃,认识不是越抽象越好。哲学过于抽象会脱离实践,不能解决实践问题,而且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矛盾。所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过于神话这种认识的飞跃就犯了与唯理论相同的错误。

3.4独断论

佛经中说,须弥山的山脚四面分东南西北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三千个须弥山称为一小千世界,三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三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所管辖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

每种宗教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都是独断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对世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多也是独断论。例如,老子说的道生天地,古希腊哲学家把水、火、理念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等等。宗教的独断论不许怀疑,哲学的独断论可以被怀疑。于是哲学的这些独断论就受到很多批判。

康德说:“在形而上学当中,理性不断地陷入困境。在这里,人们不得不无数次地走回头路。这个战场似乎本来就是完全为着其各种力量在战斗游戏中得到操练而设的,在其中还从来没有过任何参战者能够赢得哪怕一寸土地、并基于他的胜利建立起某种稳固的占领。”康德很无奈:“那么,在这方面还未能发现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的原因何在呢?难道这条道路是不可能的吗?大自然究竟通过什么方式使理性沉溺于这种不知疲倦的努力,要把这条道路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务之一来追踪呢?更有甚者,如果理性在我们的求知欲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是抛开了我们,而且用一些假象搪塞并最终终于欺骗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信任我们的理性!要么,这条道路只是至今没有达到;我们又可以凭借什么征兆来对下一次的探求充满希望,认为我们会比在我们之前的其他人更为幸运呢?”(康德,2017:11)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独断论没有根基,都必然被否定,所以会无数次地走回头路。对于独断论只能是存而不可论。客观的道理不是我们平常用来指导实践的道理,我们用作指导实践的道理都是主观世界里的逻辑构造。过去的理性沉溺于寻找客观的道理,所以才会被欺骗。只有找到了形而上学的意识本质和价值标准,才能终结独断论,最终幸运地建立稳固的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

4.什么叫本质

4.1具体的本质

本质可以指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抽象的道理。《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4章4.4.1节对本质的定义是:本质是事物当中与人的利益有关系的属性。(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看懂世界”网站, http://taijievolutionism.cn. 首页>专题论文>9认识论>9.5经验论,间接经验等概念的定义)

很多时候本质是指那些无法直接观察的事物,例如,电子、介子等微观物质和遥远的天体,还有秦始皇、阿房宫等过去的人和物以及未来的事物。我们对于它们的认识主要依靠推测、猜想,然后建立模型。可以认为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既然无法直接观察,那么它们就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依据和标准。为它们人为建立的模型就是本质。

例如,中国人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眼前的些许利益损失如果不能隐忍,会损失长远利益。眼前的利益看得见,将来的利益现在看不见,这个看不见的东西是本质。这些利益可能都是具体的事物,例如都会表现为钱。

再如,马航MH370班机失事前的实际飞行航线我们不知道,调查人员只能根据它与卫星交换数据的时间画出一个马航可能飞行的范围。马航的飞行航线与失事人员家属的利益有关系,所以这个航线就是本质。马航实际飞行的过程是客观世界当中的一个具体事件,属于客观世界的内在结构,调查人员画的图是主观世界中的世界结构模型。

马航班机是质料,它的飞行过程是事件。有些质料和事件我们可以直接观察,有些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不管具体的事物能不能观察,只要它们与我们的利益相关,都可以被当成本质。不能直接观察的时候,人为建立的模型就是本质。

按照巴尔特的说法,马航的实际飞行航线不存在,这当然是不对的。但这个实际的航线不是我们的认识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依据。检验真理的依据是直接经验,例如马航班机与卫星交换数据的时间记录、发现马航残骸的地点等直接经验。

4.2抽象的本质

所有客观世界的抽象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对于这些抽象事物的概括、叙述或模型就是本质,这些本质就是主观世界中的道理。理论的适用范围越大,它的价值越大。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比,抽象的事物适用范围大得多。所以作为抽象事物的本质比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价值要大得多。本质主义所说的本质多指抽象的本质,也就是抽象的道理。

当我们开始认识一个事物的时候,只观察到很少的现象,于是就把这些现象当成它的属性和本质。然后我们观察到这个事物的更多现象,例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很多现象。在我们的主观世界里,我们把这些现象全部划入一个集合,并把这个集合与这个人对应起来。这个人的本质是对这些现象和属性的概括。这个人的本质已经不再是具体的事物了,而是一个抽象的共性,也就是理。这些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例如张三这个人既做了很多好事,又做了一些坏事,于是我们就说张三本质上既是好人,又是坏人,这个人的本质当中可以包含矛盾。

太极进化主义认为我们所说的抽象的事物都是人的头脑中的抽象事物。所以抽象的本质是人想象出来的,是针对众多现象的抽象概括。今天的概括和昨天的概括不一样,于是本质就会变。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因为黑格尔把本质当成像铁块一样的客观真实的东西,同时又会自己变化,于是这种变化就显得很神秘,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复杂。

黑格尔说:“本质不在现象之后或之外,它就在现象之中,就是表现为现象的那些东西。”同时又说:“把直观的材料全看作是真的,这样就混淆了本质和现象的区别。”黑格尔的说法自相矛盾,他只能用神秘的辩证法去应付,无法真正解决矛盾。黑格尔说:“本质论是逻辑学中最困难的一部分。”(黑格尔,1980:246)黑格尔对于本质唠唠叨叨,说得既复杂,又神秘。其实只要我们把本质当成我们自己对现象的概括,当成我们头脑中稳定的主观存在,它就既不复杂,也不神秘了。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足倒立的,但马克思仍然把本质和客观规律当成客观真实的存在,而不是当成人头脑中的存在。

5.新本质主义

5.1近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

古典的西方哲学大厦以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为主体,德国古典哲学是其发展的顶峰。之后的西方哲学类似于晚期希腊罗马哲学,在古典形而上学内部修修补补。然而,就在黑格尔哲学如日中天的时候,克尔凯郭尔已经开始与黑格尔及其本质主义叫板。到19世纪末,以尼采为代表的“克服形而上学”运动几乎占据了哲学舞台的半壁江山。在20世纪,反本质主义逐渐取代古典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而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对“克服形而上学”更加彻底。于是,西方哲学又一次进入 “幕间休息”状态。但是,本质主义即使被打倒了,也不等于哲学破产了。相反,反本质主义丰富了哲学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建设新的形而上学和新的本质主义。

5.2什么叫新本质主义

辩证二元主义当中的本质主义认为,哲学需要研究本原、本体、规律、概念等很多抽象的东西,科学也需要研究规律和概念等抽象的东西,这些抽象的东西都是本质。但这些本质与传统本质主义所说的本质不同,这些本质不属于客观世界,只存在于主观世界当中。客观唯心主义、唯理论和唯实论等理论属于传统的本质主义,它们认为本质都是客观世界里真实存在的抽象事物。辩证二元主义的本质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中的本质没有价值,主观世界中的本质有极高的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主体。哲学本体论的任务主要就是创建这些主观世界中的本质。这就是新本质主义。

定理:客观世界中的本质没有价值,主观世界中的本质有极高的价值,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核心内容。

近代和当代哲学中的反本质主义反对一切本质是错误的,我们只应该反对客观世界中的本质,不应该反对主观世界中的本质。反本质主义把脏水和孩子都泼出去了,新本质主义主张把脏水泼出去,把孩子留下来。

创建正确的哲学理论很难,历史上的哲学理论虽然都有错误,但为创建正确的哲学理论提供了基础。创建正确的哲学理论需要三个方面的基础:认识论,元伦理学和独断论的形而上学。这三个方面有了充分的发展之后,才能重建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是新本质主义。

哲学发展的过程是这样的:先从本体论开始,也就是一开始就试图提供整体的世界观,后来发现认识论是本体论的基础,于是哲学的重点转向认识论。后来发现认识论的基础是伦理学,而伦理学的基础是广义进化的历史观。太极进化主义创建了比较完整的广义进化的历史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了新的元伦理学和认识论,最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创建新的本体论了。

新旧本质主义信奉的本质完全不同,于是新旧本质主义的真理观就会完全不同。新的本体论必须以新的认识论为基础,所以不会重犯黑格尔那样的错误。新本质主义认为本质是人造的,因此是可错的。这样一来,本质就不是至高无上的行为原则和真理标准,本质只是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新本质主义是实用主义,行为的最终原则是价值最大化,真理的最终标准是有用,有用就是有价值。价值在实践中体现,因此说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旧本质主义把客观世界的道理奉为至尊,把这些客观的道理当成本质,把这些本质当成行为的最终原则和真理的最终标准。如果这些道理与人的利益矛盾,那就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历史上各种吃人的法律制度都是旧本质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旧本质主义也是很多宗教法理来源,例如基督教来自于柏拉图的本质主义,道教来自于老子的本质主义。

太极进化主义认为,所谓的本质和本原都是人的头脑中的概念,而不是真实的客观的存在。真实的客观世界不是由这些本质、本原和本体创造的,本体论的作用是创建一个演绎的理论金字塔。因为这样的金字塔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是可错的,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先验的。

人们可以提出很多假说,这些假说都是虚假的,都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但只要它们对人有益,能够在某些程度上指导实践,或指导科学理论,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各种理论可以在互相矛盾中共存,百花齐放。当然这些理论中也有好坏之分。首先要能够自圆其说,不能有很多明显的逻辑矛盾。然后在那些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中还有好坏之分,但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对错,而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哲学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像几何学一样的理论金字塔,但这个理想不可能完全实现,即使建立起来也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由于塔尖离下层的具体结论太远,这样演绎出的结论可靠性太低。而各种具体的科学学科离下层的结论更近,所以要解决具体问题只能依靠各种具体的学科。哲学建立的这个金字塔只能用于理解世界和用于支撑理性信仰。只要认清以前的错误,吸取教训,另辟蹊径,就完全有可能创建新的合理的整体世界观和哲学体系。

5.3看山看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很多事物的认识也往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简单地了解了周围的事物,对于接受的各种信息没有加工处理。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种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进一步比较分析,找到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把各种矛盾统一起来,形成一以贯之的认识。

这三个阶段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独断的本质主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是反本质主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是新本质主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让大家接受新本质主义可能不太容易,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于把抽象的道理当成客观世界的内容了。错题是意识创造的,客观世界里没有,艺术是意识编造的,客观世界里没有,这么简单的道理胡塞尔都不懂。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家都是很聪明的人,哲学家都不懂,其他人更难懂。

6.永恒的追求

6.1科学不可能终结哲学

科学家告诉我们世界的来源是一场大爆炸。但世界的来源并不是哲学上所说的世界的本原。在英语里哲学的本原是the origin of the world,而不是the begining of the world。因为世界的来源是一个具体的结论,不是一个抽象的认识。宇宙大爆炸作为世界的来源是一系列物理学理论推导后得出的具体结论。推导这个结论需要很多抽象的认识作为前提,那个最大的大前提才是本原。哲学需要的不是知其然,而是知其所以然,所以真正的哲学家不会把这个具体的结论当成本原。

黑格尔试图建立一个体系,就像几何学一样,最抽象的概念、公理和定理占据顶层,由它们演绎出具体的定理和结论。黑格尔的体系符合人类认识体系的特征,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他不知道这样的体系只是人的认识,是人创造的工具。这个工具是意识,而不是物质。黑格尔认为世界就是由这样一个体系创造的,这个体系能创造世界上一切具体的事物。这种唯心主义受到马克思的批判,被马克思称为颠倒的世界观。

但是另一方面,唯物主义不应该抛弃黑格尔的优点,不应该忘记理论体系应该是概念演绎的体系。所有的认识都是人头脑中的东西,都是假的。黑格尔把假的东西当真了,而唯物主义者忘了假的东西是有用的。当我们真的动手改造世界时,我们需要这些假的东西作为指导。

马克思认为经济和政治的问题不能依靠哲学的抽象理论去解决,必须在具体的经济政治关系中去分析和解决,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哲学还有另外一个使命,就是为人提供整体的世界观和理性信仰。这个使命必须依靠最抽象的理论,不能依靠具体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哲学会被科学取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马列著作选集,2002:11.)阿多诺认为:“哲学变形为科学,……这一变形也葬送了哲学这个概念本身。”(陈嘉映,2018:345.)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家过去的理想已经被今天的科学家实现了,海德格尔说:科学的发展定型“看似哲学的单纯解体,其实恰恰是哲学的完成。”(海德格尔,1996:1244.)

但他们都说错了。今天的科学远远没有完成哲学的理想,以后也永远不可能完成,哲学的理想只能由哲学家来完成。因为科学家只研究客观世界,而真正对人来说价值最大的不是客观世界。

科学没有提供对世界的整体解释。古代哲学试图从整体上解释世界,但他们的解释都被科学推翻了。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相信科学一定能提供一个对世界的完整解释,但这个愿望最终破灭了。科学分为很多学科,而且学科越分越细,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提供一个对世界的完整解释,而且这些学科之间对世界的解释经常互相矛盾。所以要想从整体上理解世界最终还只能依靠哲学。

从一个大前提可以推论出很多具体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具体的结论都是局部,而这个大前提是全体。哲学家希望建立的理论的金字塔当中,塔尖是一个最大的大前提,下面都是从它推论出的越来越具体的结论。所以这个塔尖是全体,下面的结论都是局部。

这个塔尖叫本原,所以本原是全体。哲学家把全体叫做本体。这个全体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世界。哲学的世界观是对这个最大的类的描述。哲学家所说的世界是一个抽象的、虚假的世界,不是具体的、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柏拉图式的世界,是黑格尔想要阐述的世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世界。马克思的这种错误是一种唯物主义的错误。哲学的世界观就是这种柏拉图式的世界观,柏拉图式的世界观就是本体论。虽然现在各种哲学理论之间斗来斗去,让人无所适从,但我们不应该失去信心,哲学一定能迎来春天。

6.2正事儿和挑刺儿

逻辑推理的大前提都是对抽象的规律和共性的认识,最大的大前提是理论金字塔的塔尖,这个塔尖就是本原。本原和所有规律性认识都是本质,寻找本质是哲学的主要任务。

主观世界中的道理是我们能够了解的,是认识的来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真理。其中最抽象的内容构成形而上的世界观。哲学所提供的形而上的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体认识。这个世界观的内容会逐渐复杂有序化,而且会在完善最抽象部分的同时,发展出很多比较具体的内容,形成越来越庞大的理论体系。

客观唯心主义一直在寻找这些本质,坚守初心,所以说客观唯心主义一直在做正事。虽然客观唯心主义有严重错误,但不能否认它在做正事,也就是在做一件有很大价值的事情。

反本质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虽然指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但没有看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长处,没有看到本原不是一般的意识,只能是规律性的最抽象的认识。所以笛卡尔和休谟没有能把客观唯心主义打倒,反而后来被黑格尔发扬光大了。反本质主义者只是在给客观唯心主义挑毛病,而没有做正事。哲学理论需要不断地破旧立新,但反本质主义只破不立。

佛教经书把心作为世界的本原。佛教所说的心不是每个人的主观世界的心,因为佛教认为人心已经被贪嗔痴所障蔽了。世界的本原是那个没有被障蔽的心,也就是客观世界的道理。柏拉图说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现实世界是虚假的。这当然不对,但柏拉图的理论很伟大,因为理念世界很有价值。

黑格尔看到了共性和规律的价值,他所说的理念就是指共性和规律,但他却不会正确地表达。他把有价值的东西说成是真实的,把没有价值的东西说成是不真实的。黑格尔早就认识到“哲学是概念性的认识”,“整个哲学的任务在于由事物追溯到思想,而且追溯到明确的思想”,他怀有重建亚里士多德型哲学的希冀,相信我们可以通过“概念性的认识”揭示宇宙的本质。用伽达默尔的话说,那是最后一个意在综合自然和历史、综合自然和社会的宏大哲学体系,其秉持的理想是“最为古典的诉求”——“通过存在的逻各斯来思考”。不管黑格尔思想在其他方面还多么充满活力,他尝试提供普适理论的哲学体系从他死后就成为笑柄,而黑格尔哲学在他身后很快没落,成了“死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自然哲学太牵强了。而从那时到现在,也一直很少有人再认真对待黑格尔的自然哲学。(陈嘉映,2019:347-348)虽然黑格尔的理论没落了,但大家都不得不承认黑格尔是哲学大师。因为他所说的“精神”或“绝对理性”是有价值的。

近现代的经验论者和反本质主义者在批判本质主义的时候,经常把本质主义的功过全都否定。他们不知道理念世界有巨大的价值。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始终盯着两个世界的真假问题争来争去,没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差别。他们不知道价值标准是决策的最终标准,真理标准不是决策的最终标准。很多时候假的东西更有价值。所谓知其所以然就是要了解共性和规律。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的某一次成功价值有限,如果知道了成功的原因和规律,就能每次都成功。所以原因和规律的价值远远大于一次成功的价值。共性和规律都是假的东西,辩证二元主义把虚假的道理当成本质,并由此创建新本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