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彻底的实用主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4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7 | 3277 次浏览 | 分享到:

铃声和食物在原来的客观世界里没有关系,经过训练后产生了固定的联想关系,这是狗的思想产品。认识也是一种思想产品。除了思想产品之外,主观世界当中还有心、性、情、意,它们都会参与认识和决策过程。很多这样的思想产品构成狗的主观世界,这种关系逐渐复杂有序化之后可能会变成智慧。我们的一切复杂有序的认识和理论都属于智慧。人类的主观世界当中既有智慧和情怀,也有谬误、妄想和邪念。

我们所想所说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而是我们的认识和智慧当中的世界。狗的世界和人的世界不一样,每个人的世界也都不一样。哲学的世界观必须能够体现这种差别。因为不管狗的世界是否真实,狗都只能依据这个世界进行决策,人也是一样。哲学的世界观是我们赖以决策的世界观,而不是真实世界的世界观。

当狗离开巴甫洛夫进入新的环境之后,它会发现铃声和食物没有关系,在巴甫洛夫那里建立的认识是谬误。哪些认识是真理,哪些是谬误,判断的标准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主体的经验和利益。当狗能得到食物的时候,它就认为这个认识是真理,当它得不到食物的时候就认为这是谬误。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而是有用。

认识是实践的中间环节,所以一切认识和理论都必须为实践的决策服务。科学和传统哲学总是把追求客观真实的认识当成最终目的,但认识世界不是最终目的,控制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和推进人类文明和世界进化才是最终目的。

3.2真理是有价值的理论

小说和电影里的故事都是具体的,不能直接指导实践。虽然人们可以从具体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但启发的内容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形成确定的规律性认识。有些艺术作品能让人得到确定的规律性启示,原因是作者首先有一种规律性的认识,然后选取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观众的思想。但即使这样也无法保证每个观众都能得到明确确定的启发。因此科学和哲学提供的规律性的抽象认识具有极高的价值,是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必需的东西。

理论能在实践中维护人的利益,说明理论有价值,而不能说明理论客观真实。如果把价值大的理论叫做真理,那么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如果把客观真实的理论叫做真理,那么实践就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我们平常说的“有用”或有实用性,就是指价值大。

有用包括眼前有用和长远有用,对自己有用和对多数人有用。长远有用的理论可能违背人的眼前利益,对多数人有用的理论可能违背自己的利益。

价值标准是真理的最终标准,同时真理还有四个替代标准:逻辑统一标准、简单性标准、稳定性标准和预见性标准。《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6章提出一个真理检验的三部曲定理:检验真理的主体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人,实用性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检验真理的过程分三个阶段:1.验证假说的逻辑统一性和简单性;2.验证假说的稳定性;3.验证假说的预见性。

这些替代标准之间可能发生矛盾对立。例如某个理论能让人正确地预见某些事件的未来发展,但这个理论违反人的眼前利益。多数情况下人们应该接受这个理论,因为正确的预见性符合人的长远利益。

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是不一样的。人的利益是价值判断的标准,所以价值标准的主观性很强,客观性比较弱。与价值标准相比,真理标准的客观性较强,主观性较弱。很多真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承认这些真理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我们的利益,即违反价值标准。但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利益,符合价值标准。这也体现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

我们接受什么样的理论是一种决策,决策的最终依据是价值标准,所以我们接受的理论不一定非得是客观真实的理论。我们接受的理论都必须最终是有用的理论。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十分悲观。他认为,我们确实能够有意义地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这种感觉无疑非常深刻但令人很失望。

说不清楚的原因是我们的表达不客观,但不客观的表达可能有价值,有价值就必须说。说的时候不必追求客观真理,而应该追求有用的真理,追求人的利益。维特根斯坦不懂这个道理,后期他所说的游戏接近于人的利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