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物质的定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7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2 | 4766 次浏览 | 分享到:

它根本无法理解超越人类之上的宇宙理性的问题,即康德和黑格尔所意识到的宇宙存在本体所具有的先验理性结构的问题。(何新,2019:8-9)何新说的这种先验的角度是错误的,人类不是上帝,不可能从先验的角度认识世界和定义物质。定义是人下的,人类只能以意识为基础来定义物质。先验理性既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可以产生抽象的理性认识,只有来自于人的这种后验的理性认识有价值。

2.客观性的定义

我们每天都看到、听到很多事情,构成我们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是逻辑推导的结果,是感觉器官直接得到的。它们可以作为逻辑推导的小前提。直接经验有一个共同的来源,这个来源必须被当成本原。我们不得不从这个来源获取直接经验,不得不使用这些直接经验进行逻辑推理。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1章1.3.3节提出了一个唯物主义第一定理(客观决定论定理):意识的异己性来自于意识之外,人的认识必须服从这种异己性。

前面有墙,你硬往前走,脑袋上会撞一个包,很疼。如果你用手推墙,推墙的感觉与推门的感觉不同。墙的客观性就是用疼痛和推墙之类的感觉来描述和定义的。疼痛和推墙的感觉都违背人的愿望,具有异己性。主观世界当中的东西有些我能控制,有些我不能控制。所谓“不能控制”就是具有异己性,用马克思的话说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异己性是我作为主体的一种感觉,是主观世界的内容。我们对世界的任何认识、理解和解释都是主观的意识,都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异己性是任何客观性的最根本来源,是证明客观世界的一切客观性的最根本理由。任何其他证明客观性的根据都不是最根本的,离开了异己性,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世界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就是异己性,客观事物都是我不得不接受的东西。

定义:客观性就是异己性。

客观性这个词必须用“异己性”这样一个主观事物去定义,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具有异己性的事物,也就是说,所有的客观事物都是具有这样一种主观属性的事物。所以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证明客观世界的客观性的最根本论据来自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能靠自己来证明自己。所以唯物主义是错误的。

辩证二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关系最密切,可以粗略地说,辩证二元主义等于主观唯心主义加异己性。主观唯心主义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有一定道理,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是心里的事物道理。但辩证二元主义同时主张心里的很多东西具有异己性。客观世界是我的思想编造出来的,但不能胡编乱造。我的思想必须不断地清除那些不符合异己性的东西,这样才能消除自相矛盾,使所有留下来的思想产品实现逻辑统一。所以说,辩证二元主义等于主观唯心主义加异己性,也等于唯物主义减去没有价值的部分。

3.物质和存在的定义

明确了客观性的定义之后就可以给物质下定义了。我们设想意识的异己性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我们把这个来源称为客观世界,也就是物质。

定义:客观世界(物质)是人的直接经验的异己性的来源。

物质是异己性的来源,这个来源是人设想出来的,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1章1.2.1节把物质定义为“所有具体的存在”是错误的,把意识定义为“所有抽象的存在”也是错误的。

存在这个概念似乎比物质和意识更基本,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所有的存在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所以存在这个概念需要用物质和意识来定义。存在无助于物质和意识的定义。

定义:存在是物质与意识之和。

不存在是对存在这个概念的否定,这种否定只能在主观世界里发生,是一个思想过程,所以不存在是一种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存在,所以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

本来所有的存在都是意识,但各种存在的性质不同,我们把具有异己性的存在称为物质,于是意识当中就不再包含物质了。存在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意识。意识(主观世界)是物质之外的存在。但这不是意识的定义,因为存在这个概念必须以意识为基础才能定义。如果用存在定义意识就是循环定义了。

4.客观性的来源

4.1的客观性

所谓主观性就是主观事物的性质。例如,人的感情多变,喜怒无常,这种性质是一种主观性。边际效应就是情感变化的规律,是一种主观性。主观事物的产生不都是随意的,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系统,它的运动必须遵从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作为主体的各种思想产品都具有主观性,这些主观性都是由主体自身的客观性决定的。

人的各种器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决定了人的很多利益和需要的内容和变化规律。所以很多主观事物的产生具有异己性,也就是不得不这样想或不得不这样做。尤其是人的本性、利益和需要具有客观性,不是可以随意编造的故事和工具。人可以随意想象,但想象的内容受自己的生活经验限制。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有主观事物都必然具有客观性。主观世界有自己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个人作为一个系统,它自己的运动具有异己性,所以人很难正确认识自己。

但也有一些意识具有随意性,例如我在家里想坐着就坐着,想躺着就躺着,想思考就思考,想放松就放松。所谓随意性就是意识的内容符合人的愿望。其实人的愿望和其他各种意识的产生都有必然性,只不过其中总会有些意识与愿望矛盾,有些与愿望统一。那些与愿望统一的意识就表现为随意或叫自由。

不同的主观事物的客观性大小不同。主观世界当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比较大的客观性,其他主观事物的客观性小得多。例如,意见、态度、情绪等的客观性很小。

4.2约定俗成

异己性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客观物质环境,一种是他人。对于主体来说,他人的存在是一个客体,他人的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社会主要指他人和他人的实践。语言是人发明的,字的读音和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但这种人为创造的东西不能随意改变,具有异己性。我必须服从他人的约定,或让他人服从我的约定。

弗雷格说:“如果二是一个表象,那么它首先只会是我的表象。另一个人的二的表象已经是另一个不同的表象了。这样我们也许会有几百万个二。”(G.弗雷格,1998:44.)弗雷格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认识会不断客观化,不客观化就会影响我的利益。例如,卖菜的人说两个土豆一块钱,而我把三个土豆的数量当成二,给完一块钱拿走三个土豆,卖菜的人肯定不让我走。在这种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当中,人的认识就可以不断客观化,最后大家都遵循共同的约定。

4.3稳定性

稳定性是一种异己性。很多主观事物是经常变化的,我们经常会忘掉一些事情,或者经常心血来潮,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例如,我们可以设想人能飞起来,像哈利波特或孙悟空。但我们每天睁开眼总是看到人们在地上一步一步缓慢地行走。这种经验总是很稳定,这种稳定性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于是这种稳定性称为客观性。

人需要稳定的意识,一会儿一变,朝令夕改,显然不利于实践。稳定的意识往往有助于预测和决策,能增大人的利益。于是人们就不断地在不稳定的意识中寻找稳定的意识,当某种意识比较稳定的时候,人们就说这种意识具有客观性。

例如,我今天看到一座房子,明天、后天还能看见房子在这里,这个稳定的认识就被称为是一个客观的认识。很多感觉是持久不变的,例如对桌椅,日月,山川等的感觉。我们设想这些不变的感觉来自不变的载体,于是法国唯物主义者就把我们设想的那些不变的存在称为物质。

如果我看到的房子一会儿就消失了,那么我就会感到不安,继续去寻找稳定的意识,然后把不稳定的意识变成稳定的意识。例如人们创造出一个大气层光线折射原理,解释了海市蜃楼的产生和消失。这个原理是人造的,是稳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是房屋的出现和消失从不稳定的意识变成了稳定的意识,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必然出现海市蜃楼。